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揭內銀股炒唔起之迷

近來內銀股業績不錯,但股價升幅比不上業績的表現,

理由也是人民銀行緊縮銀根的政策一天不變,

內銀始終缺乏炒作的概念,

如今四大國有內銀股,單是股息已達6至7厘的水平,

股價的確很有吸引力,但缺乏炒作概念,

也就只能以極慢的速度回升,

加上美資大行長年累月唱淡中國的信貸狀況,

把中國的信貸危機、地方政府的債務大大的誇張。

經過美資大行長期的唱淡,

想買內銀股的投資者,也是戰戰兢兢地小注怡情。

曾淵滄

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四大內銀比拼


內地銀行仍以傳統息差業務為最主要收入來源,當中,建行去年底淨息差雖較按季擴闊3點子至2.74厘,但按年微跌1點子:以淨息差表現比較,中行按年擴闊9點子表現最佳,該行行長陳四清更曾明言,今年中行淨息差會跑贏同業,主因該行有較多海外業務,有利淨息差表現。而工行則表現較遜,去年淨息差按年收窄9點子之餘,更預警今年淨息差會續收窄。

比較賺錢能力之餘,內銀資產質素更受投資者關注。去年底止,建行不良貸款餘額及比率錄得按季雙升,不良率按季升1點子至0.99%,不良貸款餘額則按季增14.27%至852.64億元,但增幅較季內的貸款增長14.35%低。四大國有銀行去年末季的不良貸款餘額全數按季增加,但僅工行及建行不良率按季上升,工行的0.94%不良率仍是最低,農行則為唯一一家不良率下降,其不良貸款率按季下跌2點子至1.22%。

值得留意的是,去年互聯網企業如阿里巴巴,推出不少理財產品如餘額寶等,正面挑戰內地銀行的吸存款能力。工行去年末季便流失718.93億元存款,雖然跌幅僅為0.49%,但其餘中、農及建行存款力保不失之餘,更在季內錄得增長。

隨着四大國有銀行全數公佈業績後,單計股息回報率(yield),以中行(3988)的7.22厘最高,建行(939)6.99厘緊隨其後,四大行之中,以農行(1288)的6.59厘最遜色。

倘以上周五收市價計算,四大內銀的股息率回報全數逾6.5厘,這並非派息特別豪爽,而是內銀股估值偏低所致。

兩隻股息回報率最吸引的國有銀行中行及建行,按去年底止的每股資產淨值(NAV)及上周五股價計算後,市賬率僅得可憐的0.82倍及0.99倍,較農行及工行(1398)的1.03及1.04倍低。

值得留意的是,四大內銀均維持35%的派息比率,換言之,盈利增長較快的內銀股,股息亦會隨之增長,而四大內銀的去年盈利增長,以農行的14.6%最快。

來源: 蘋果日報

2014年3月29日 星期六

生活點滴 ~ 食河粉


午餐在南記食左個鴛鴦河,

有兩粒魚蛋、牛丸及春卷,

18蚊元加杯2元豆漿只係 20元。

原來南記平日早上指定時間有免費派發限量碗數給長者,

好多謝南記善舉,佛教我們要「佈施」,

佈施愈多財富愈多,只要相信「因果」關係,

今生沒有實現到,但來世必定大富大貴。

人生五大不可以

五大不可以之中,「後悔」定要排第一。「早知今日,何必當初?」這句說話,簡直害人不淺!除非神仙,否則誰有法力可早知?少不更事,不管結果幾傷幾痛,當日可是自己真心最想做或者最渴望得到的,即使時光倒流一萬次,以當時的環境、當日的智慧來做判斷,那決定肯定還是一樣不會變改。說後悔,無非逃避責任,心安理得把一切大意及錯誤推卸得一乾二淨,很可惜只能自欺,絕對欺不了其他人。人的雙眼長在前,就是為了向前望,往事只能回味,是苦是甜,都是考驗,更是經歷,就是沒有悔可後!

「放棄」,成功之所以如此艱難,是因為艱苦難捱,要堅持談何容易?要放棄卻是非常容易,只要放軟手腳,自然沉淪,話咁快沉底,成為所有成功者的踏腳石,連羡慕的資格都沒有。「早知今日,何必當初?」這句說話,放在這裏就大派用場,每當辛苦難受,想到不如放棄的時候,問問自己當日為甚麼要選擇行這條路。要是放棄,前功盡廢,所有苦豈不都是白吃?通往成功之路,沒有勝負、只有快慢之分,最後的勝利,屬於不顧一切堅持跑下去的人。

「驕傲」,聖經七宗罪,以驕傲為首,驕兵必敗,何只是常識?驕傲令人盲目,自我膨脹目中無人,眼中除了自己,看不起其他人;心中除了自己,納不下其他人;腦中除了自己,容不下其他思維。注定只能和橫蠻、霸道做朋友;與謙遜、禮讓是世仇。人必自省而後人省之,不會自省就不會進步,不進則退,很快落花流水。

「抱怨」,怨婦並無性別之分,世間哪來那麼多的可憐人?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人生嘛……說到底不如意事常八九,不如意,是常情。只是可與人言無二三,越講只會越傷心,越呻越覺可憐是個受害人,怨天怨地怨所有人連條命都怨埋,就這樣坑了自己一生。預期白花時間日怨夜怨,倒不如花時間尋出路找解決方法。一念地獄一念天堂,花的時間完全一樣,一念之差得出來的效果、結果,差天共地截然不同。

「比較」,十隻手指尚且有長短,何況命?命裏有時終須有,命裏無時強求亦強求不來。若然真要比的話,該怎樣、如何?又用甚麼來比?講來講去,無非財富身家地位,不就是名與利、即是生帶不來死帶不走的身外物,但情與義,還有愛,卻是無價,該如何比較,是需要還是想要?人生在世,甚麼才是最珍貴?

Son姐

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不斷收股息

明天是建行 (939) 公佈2013未季業績,

相信跟其他內銀股一樣會增加派息。

到目前為止,自已的投資組合將會收到約 16,400 的股息,

這一份被動收入會儲蓄起來,等待機會股市低迷時,

把每月的工資作為本金, 再將收到的股息再投入,

明年又再收股息, 又不斷在低位買入優質股,

不斷循環, 一年複一年產生複息效應。

*****

2014年 3月 國內最新銀行存款利率表:

http://www.cunkuanlilv.com/a/yinhangcunkuanlilv/2013/0601/9692.html

你的投資真的安全嗎?

《華爾街日報》你期望獲得怎樣的投資回報?一年百分之十五?百分之十?還是根本沒有概念?
美國股市在俄羅斯出兵烏克蘭當周大幅波動——道瓊斯指數一度下跌逾200點,隨後收復了全部失地,並觸及一周高位。

短線狀況往往備受關注,但對多數投資者來說,更重要的問題卻是長線。

你的長線預期是理財計劃的關鍵。它們決定了你要存多少錢才能達到財務目標,你有望達到什麼樣的目標,你什麼時候能夠退休——對一些人來說甚至是究竟能不能退休。

如果你跟著流行的經驗法則或是華爾街銀行、共同基金公司或專業理財顧問的標準說法走,你可能會期望獲得5%10%的年回報率。

基金經理們會根據溯及20世紀20年代的歷史數據告訴你,以往股票的長期年度總回報率約為10%,而債券約為5%——這也就意味著,由60%的股票和40% 的債券構成的標準平衡型投資組合年回報率會略高於8%。(當然,基金公司的法務部門會很快補充一句,過往業績不能預測未來表現。)

這些預期是否現實?是否合理?它們是否建立在嚴密的邏輯和對過往數據的正確解讀之上?

如果認真審視這些數據,我們會發現其中存在許多令人不安的錯誤和邏輯缺陷。我們面臨一種嚴重的危險,即投資者可能在自欺欺人,今後的回報率或許會與許多人的期望或想象相距甚遠。

這種情況以往曾經發生過。在過去一些年裏(比如在20世紀30年代末,還有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對平衡型股票和債券基金的投資最終陷入多年虧損(經通貨膨脹調整後)。
這些投資者不僅遠未能獲得年度利潤,實際購買力反倒有所下降。而且這些還是剔除稅費之前的損失。

華爾街策略師羅布阿諾特(Rob Arnott)和彼得伯恩斯坦(Peter Bernstein)(已故)在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後不久發表的研究中解釋了由過去推斷未來的危險。他們表示,從20世紀20年代到90年代末,投資者獲得過某些一次性的巨額回報,但這種高回報水平無法(或者很難)復現。

而華爾街不會告訴你這個。

比方說,從20世紀2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初,股票投資者僅靠派息就能獲得4%的年平均回報。如今,這一回報率還不到2%。按照邏輯,我們應該預計未來的總回報率至少要再降2%

分析師稱,20世紀50年代,美國股市基於過去一年每股收益的平均市盈率約為11倍。在20世紀40年代和80年代初,市盈率曾一度低至八倍。

但市盈率在1982年之後大幅上升。如今,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市盈率約為18倍。預計市盈率還將出現同等幅度的飆升其實是遵循一種泡沫邏輯」——也就是相信事物只要曾經上漲過,以後還會繼續上漲。

道指會回歸10000點嗎?

只要股市估值回落到20世紀50年代所認為的正常水平,那麼道瓊斯指數就應該在10000點左右,而不是16400點。

接下來要考慮通貨膨脹這個小因素——20世紀20年代金本位制下的通貨膨脹率實際為零,但到了20世紀40年代和1980年,年通貨膨脹率觸及14%。通貨膨脹讓投資回報看起來比實際要好。你的股票收益確實會翻翻,但租金和日用品花費也會翻翻。

20世紀20年代中期以來股市的復利收益中,有逾90%只是通貨膨脹的產物。這些並不是實際回報。

阿諾特(Rob Arnott)近期暗示,如果剔除這些一次性利得和通貨膨脹因素,對投資者來說比較現實的預期是獲得1.5%左右的年收益外加股息——也就是說,當前環境下扣除通脹因素的年回報率在3.5%左右。這遠遠達不到10%的水平。

假設年回報率為10%,那麼用10,000美元投資20年時間,你將獲得70,000美元。如果回報率為3.5%,那麼你只能獲得20,000美元。

如果說股市回報可能會令許多樂觀者失望,那麼債市的前景就更加暗淡了。鑒於巴克萊美國綜合債券指數(Barclays Aggregate U.S. Bond Index)的到期收益率僅為2.2%左右,從債券市場獲得5%年回報率可能性極小。

理財顧問也許會雙手合十,祈禱以往的高收益能夠重現,但他們也應該謹慎地對待這些期望。

這是因為,上世紀曾預測出股市下挫的幾項最可靠的股市指標現在又發出了下跌信號。其中一項指標被稱為周期調整市盈率」(Cyclically Adjusted Price/Earnings),又叫席勒市盈率(Shiller P/E ratio),得名於耶魯大學(Yale)經濟學家、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該指標將股價與過去10年的平均每股收益進行對比。

在股市最近的一輪牛市中,席勒市盈率達到25倍以上——這一水平值得警惕。舉例來說,在1929年大崩盤、2000-2002年和2007-2009年的大滑坡前夕,席勒市盈率均超過了25倍。席勒市盈率高於20倍通常意味著股市在之後十年裏回報會不盡人意。

股價與收入

另一項指標名為托賓Q(Tobin's Q),得名於已故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詹姆斯托賓(James Tobin)

托賓Q值比較的是股價與公司資產重置成本,對該指標的考察也可以得出類似結論。此外,以歷史標準來衡量,如今美國股票相對於年國內產值或公司收入也是偏貴的。

作為一種普遍規律,如果在這些指標顯示股價便宜時進行投資,你確實能在未來10年或20年裏獲得不錯的收益。但如果你在這些指標顯示股票偏貴時進行投資,你的回報就會比較差。目前,這些指標均顯示股價偏貴(這種狀況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

不過,上述指標這一次也有出錯的可能。公司盈利畢竟在增加。經濟在復蘇,房價在上漲,就業市場也在持續恢復。我們不難想象投資者為什麼會如此樂觀。

牛市的一大特點是,審慎的警告聲會逐漸被行情紙帶越來越大的噠聲和收銀機清脆的聲音完全湮沒。

在這種環境下,看跌者的一言一行都顯得更加愚蠢,直到他們最終放棄並且完全沉默下來。華爾街有句老話:直到最後一名看跌者也變成了看漲者,牛市才會結束。

問題在於,投資者是否為極有可能出現的失望局面做好了充分準備。最睿智的哲學依然是,抱最大的希望,做最壞的打算。

撰稿﹕華爾街日報

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巴菲特的心法

全球投資者都希望獲取「戰無不勝」的投資秘訣,股神巴菲特的黃金投資法則,來來去去都是老生常談,但依然深得不少價值投資者歡心。

股神每年的《致股東的信》,都是投資者非常關注的熱點。最新一份,將會於今天(3月1日)公布,但有渠道拿到其中的一些摘要,強調投資的幾項基本原則,有分享和討論的價值。

認清局限 明辨投資

(一)「要得到滿意的投資報酬未必需要是專家。」巴菲特警告投資者應認清自己的局限,並「簡單為要」。筆者有時候客串講授一些理財課程,發覺其中一個最常見的問題,就是不少業內人士會把簡單的東西複雜化,使一些想進入理財領域的初學者,感到無從入手。其實,從基礎資產配置,到信貸周期,和投資心理等,都可以用較簡單易明的方式表達。

(二)「考量資產時要聚焦在其未來的生產力上。」「若衡量一項投資時,你將焦點放在未來的價格變化,那就是在投機。」巴菲特認為,沒有人能完美地預測一項投資的未來收益,因此「沒必要全知全能;你只需要清楚自己正在做的事。」巴菲特並不反對價格預測,但他強調,重點在於能明辨你是投資在資產的生產力上,還是屬於對資產價格變化的期望上的投資,這兩者並不相同。老生常談的「投資」和「投機」的分別,並非在於短期或長期,而是在於投資者究竟放眼資產的生產能力,還是純粹資產在市場價格的變化,前者是投資,後者是投機。


目光長遠 關掉嘈音

(三)「對我的兩項投資,我只考慮這些資產能產出甚麼,而完全不在乎其每日的價值。要贏得比賽是要靠那些專注在場上的球員,而不是眼睛死盯着記分板的球員。如果你能好好享受周六跟周日,不去看股價,那周間也試試吧。」換句話說,眼光要放長遠。巴菲特清楚點出不少投資者的盲點,就是非常關注資產的價格,而非資產生產力(盈利)的改變;正如球員只盯着記分板,而不專心打球一樣,是本末倒置。

(四)「好發議論,聽從他人各式各樣的意見或市場預測都是浪費時間。千真萬確,這很危險,因為有可能模糊你對真正重要事實的洞察。」他打趣說:關掉CNBC、彭博電視台和福斯商業頻道,除非有自己專訪出現。這也是不少初次理財人士感到的困惑,資訊發達,每天都有不少數據出現,是好是壞,那些數據較重要,那些可以不理。其實,對絕大部分理財人士來說,絕大部分的短期數據都只是噪音,關鍵是對整體經濟周期有大概的掌握。


作者:黃元山

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樓價慘跌 買樓更難

外圍氣氛持續不穩,部份業主願意減價放盤,促使若干單位以筍價成交。樓價回順,但仍屬合理調整,大部份業主仍抱短期看淡長期看好心態,故暫不會出現非理性沽貨的超跌情況。

賣了樓想樓價大跌而成功重新入市的機會仍未出現。筆者認識一位自住業主,一年多前沽出單位轉租,並望樓價大跌後買回同區同類型單位。

一年多後,其租金開支達到其沽出樓價約百分之五至六,倘一年後樓價下跌一成,他回購單位仍不划算。

該業主再過一年其租金開支已升至原樓價約一成,再加雙重印花稅及其他開支,又約為樓價一成,因此就算樓價下跌兩成,他回購同類單位仍只能打個平手。

經這樣簡單計算,沽出自住物業想重購獲利,樓價最少要跌三成。

一般而言,樓價下調一成影響不大,但跌兩成後,消費開始減弱,失業率就會隨之上升,2003年時樓價跌六成,失業率上升至逾百分之八,但當時夠膽入市的人數目極少。

就算樓價再慘跌一次,買不起樓的人只會更多。

現時樓市調整勢頭已漸形成,二手樓業主的心態開始軟化,減價盤浮現,議價幅度半成已是基本指標,倘業主要成功賣樓,減幅增至百分之八或以上亦屬正常,但樓價最終會調整多少,相信無人可有確實答案。

何熊輝

後記:

瘋子有位朋友在四年前因為以為樓價已經升左很高;

然後出售,只賺左幾十萬, 然後租樓住等樓市跌在買返同區, 因為以前住左幾年有感情,

四年後的今日,朋友以前賣樓因租樓所賺的錢已經駛晒了,

而樓價已經升到現在買唔返,帳面仲要賺少左起碼一百萬。

朋友有點後悔,最近知道佢要平樓搬去遠離市區住

基金投資

瘋子對基金投資沒有興趣;

雖然我的人壽保險其中有一部份是儲蓄保險,

因為每月1000元當中,有3百幾是儲蓄保險

而儲蓄保險入面其中就是買基金投資。

大約7至8年前未投資股票時就是買基金,

之後個幾年又剛好是金融海嘯,基金回報大部份都是蝕錢,

結果忍不住出售,仲要俾回贖費,

基金買賣有好多費用, 啲芬佬幫你買基金要認購費,

有些基金如果個年賺錢表現好要收表現費,

好似芬佬想話俾投資者知,哪我幫你賺錢所以要收佣金,

蝕錢時又唔見你退錢俾返投資者,

跟住每年仲要收管理費,其實我又唔明芬佬年年幫我蝕錢,

仲要俾錢芬佬攞投資者的錢去投資,賺嘅就收錢,

蝕嘅就係投資者的錢,就好似「強積金」咁

退休時等呢筆錢就真係死得。

聽講芬佬會在投資者的基金投資抽取 5 巴仙佣金,

啲芬佬推銷基金時都會用平均9巴仙投資回報作為例子,

好老實, 基金回報有3巴仙可以抗通漲你都偷笑啦,

因為基金回報好多時都俾收費侵蝕左。

投資股票都有股息收,即是有被動收入或現金流,

基金就真係唔覺有囉,

又話「定時定額」, 成日賣廣告什麼「平均成本法」,

用吓個腦計吓條數都知道搵笨,

所謂定時定額是用電腦到時到候買入,

瘋子都留意到好多時都係高位買入,嘥氣。

低位時又唔見你入貨,月供股票至少可以自己操作控制,

高位時唔供,低位時買多啲,

所以瘋子不會投資基金, 情願月供股票,

自己建立個人的「盈富基金」組合,自己做「基金經理」。

(以上是個人意見, 請獨立思考)

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股息收益留意重點

採用股息收益策略時要注意幾點。

首先,不應只看表面息率高低,

要留意股息及盈利增長的可持續性。

另外,最好揀選商業模式容易理解、

擁有穩定及可預期現金流、資產負債表穩健的企業。

還有,投資者要提防股息過高的企業。

有歷史數據顯示,高股息可能是企業正面臨經營壓力的訊號,企業或者面對較高資本風險。

舉例來說,某些國際大型油企就存有潛在問題,

因為他們需要不停投資以維持產能,

這令到現金周轉率受損。

雖然行業慣常派發逾70%的現金流,

但該水平在中長線來看將難以持續。

相反,一個具價值的投資例子是某些資訊服務及出版企業。

該企業近年從傳統出版轉型至數碼化,

管理層正致力經營業務以增加派息能力,

而非單純地上調派息比率。

零負債之人的10個習慣

無論你是已下定決心要於今年實現零負債,還是距離這個目標的實現有很長的路要走,能受到啟發總是好事。看看你認識的已經過上無債一身輕生活的人──朋友、家人、同事或是你認為可能與其他無負債之人具有類似品質的人。下文為無負債之人的10個共同特點,你可以把它們學過來,並做到量入為出。

1. 他們注重細節

如果你不定期查看對賬單,你就不會發現信用卡中那筆定期扣給健身房的款項,儘管你已經不去那兒健身了。無債之人會密切關注自己的個人財務,他們不大可能會因為忘記到期還款日或透支費而浪費錢財。

你也可以開始對此給予更多關注。關鍵是著手去做。嘗試每個月都查看信用卡對賬單。接下去就是密切注意你的所有開支。把你的收入加起來,將開支與收入進行對比,看看有什麼地方是可以削減的。每年回顧幾次這份預算規劃以堅持下去。

2. 他們了解自己的狀況

無債之人會自己做研究。他們也許有自己的會計師,但不會不加以檢查就把文件寄出去或在稅單上簽名。如果你想掌控自己的財務,你需要去了解它們。這或許會讓人覺得無從下手,但你從了解自己的資金狀況中得到的安全感會超過那些不適。

3. 他們假裝自己掙得沒那麼多

即使你已債台高築,你也可以馬上改變你看待自己資產的方式,以此來著手改善你的處境。想象你的收入比實際掙的少10%25%甚至是50%,利用這種算法來制定預算計劃。這在一開始或許不可能做到,但會開始減少你的開支。

無債之人的生活開支低於他們的收入,所以能夠存下錢來買房子、為退休做準備以及設立應急基金。這能讓你實現財務獨立,在未來擁有更多選擇。

4. 他們從長計議

如果你沒把關注點放在即時滿足上,你就能做出更明智的決定。擁有當季最時興的鞋子固然不錯,但這對你長遠的財務目標有何幫助?這並不是表示你永遠都不能買鞋子,只是說你得在買下它們之前先存錢。在此期間,你也有時間來考慮你是否真的喜歡那雙鞋子,從而避免衝動購物。

5. 他們不怕求人

尋求幫助,要求更低的利息,逾期付款時要求減免些費用。無債之人掌控著自己的財務,而且對此毫不放鬆。倘若你認識的某個人實現了你欽佩的重大財務目標(如為退休存下100萬美元,用現金買了輛車等等),大膽去問問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6. 他們會儲蓄

無論你是獲得了一大筆獎金還是從祖母那兒得到了25美元,你首先應該想到的是給自己存上。對待你平日的薪水也要如此。你知道你得付房租(或按揭貸款),所以你要以同樣的方式處理你的儲蓄賬戶。讓儲蓄成為一個習慣。更好的是,設置自動存款以讓它成為一個無需刻意去想的習慣。無債之人知道現在積聚小小的金額,以後就會獲得更大的財務自由。

7. 他們會設定目標

如果你有很強烈的目標感,那麼你會發現存錢將變得更容易。當你要為那些鞋子存錢,為度假計劃或為退休做打算時,這都能發揮作用。無債之人會設定具體的目標,所以他們知道他們為什麼而努力。這能幫助你堅持下去。對年輕人來說,退休是難以想象的,它似乎是很遙遠的事情。那就想想退休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吧。如果你的答案是旅行,那就想象一下你打算去遊歷的地方。這樣一來目標似乎就具體多了。

8﹒他們會說不

在一周當中,你可能會收到很多頗具誘惑的邀約,比如與同事吃午飯、和朋友共用晚餐等等。不要害怕說不。無債之人知道省下小筆開支可以積少成多。這並不是說你就不能享受任何樂趣了。你可以舉辦一次百樂餐(譯者注:參加者自帶一道菜的聚會),而不是去新開的昂貴餐廳嘗鮮。在公園和朋友見面散散步,而不必去參加收費不菲的健身班。

9. 他們了解現金的價值

無債之人了解一美元的價值因為他們看得到價值所在!如果你從未看到真金白銀,你就很容易超支。讓自己不得不拿出些現金付款能提醒你在做真正的交易。此外,一旦現金付出去了,它就再也回不來了。嘗試在一段時間中只使用現金,然後看看這對你的購物觀造成了怎樣的改變。

10. 他們更注重感受而非物質

無債之人不會一直盯著物質。他們更注重感受,而不是擁有最時興的物件。關於自己最看重什麼,普通人會把家人和朋友列出來。但你的選擇真的反映出了這點嗎?當你加班為了掙錢去和家人吃一頓豪華大餐時,想想其中的利弊吧。假如你下班後早些回家、與家人在家吃兩頓飯(亦或五頓或10頓)的話,你的感覺會不會更好呢?


若要實現零負債,你要擺脫現在的一些壞習慣,養成一些更有益的新習慣。將已經過上無負債生活的人當作你學習的榜樣吧。

你的資產能應付危機嗎?

危機無處不在,但不是所有危機也可以用金錢來解決,

只是有一些金錢的話,解決問題時會多些選擇。

假如自己或配偶或家人患了重病,有了一些資產,

或購買了足夠的醫療保險,病人便有更好的治療,

不用舟車勞頓,而且可以縮短輪候的時間。

沒有足夠的資些或保險,便不光顧政府醫院,

等候時間長,醫生們也不想,只是求過於供,沒有其他辦法。

你也有想過自己會失業嗎?經濟有週期,公司也會改組,或是因為患病的原故。

失業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長期的。面對前者較容易,只要有積蓄,便可以渡過難關。

後者的時間極為漫長,不知道何時完結, 沒有巨額的資產,不容易渡過。

有朋友因為長期失業,變相提早退休。

幸好他在樓市最興旺的時候把物業賣掉,那利潤足夠他慢慢地燒一段長時間。

物業是一項可以保護你的資產,只要不是在供款時出現負資產加上失業,

那物業是進可攻,退可守的資產。

有時候即使沒有失業,但遇上經濟不景、公司改組、家人離世等,一樣會造成危機。

很多人在遇上危機時被殺過措手不及,

原因是想也沒有想過會出現如此的情形,當然不能應對。

我也不是說錢是萬能的。在個人的層面,有些東西仍然是可以做的。

如利用試算表計算壓力,即所謂壓力測試,

如有能力渡過否? 可以採用另一種模式?

減少支出,有那些方法可以增加收入,

 把房子,汽車賣掉等,總而言之,要冷靜地應對,天無絕人之路。

李兆波

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財富來自於布施

佛教告訴我們財富來自於「布施」, 愈捨愈多,

問題當我們在面對金錢時願意不願意捨,

為什麼叫「捨得」, 而不叫「得捨」,

這是佛教及中國文字的智慧。

一般人計較眼前所得,所以認為我先要得到才付出,

但佛學教育我們先捨才得。

到目前為止, 我也是空談, 希望牢記並且能做到,

這是去年在佛學裡學到的一點皮毛。

財務自由的特徵

上一篇貼文可以看得出這位成為百萬富翁的年輕人;

不外乎都是慳家節約, 年輕時很早起步懂得看準時機,

點解可以買到 6 元的中壽,2元的建行,1.8元中石油不是我?

時機比時間重要,瘋子只恨自己太遲認識「富爸爸」。

瘋子最慳每月都要有2000元生活費,當然不計算養妻活兒,

供樓或租樓水電基本費用,不計算也顯得不切實際,

假定以5000元為最低生活費,一步步累積都可能要十年完成,

十年後通貨膨脹,到時5000元都未必可以財務自由,

不過年紀大都未必需要用好多錢,最大支出應該係醫藥費,

所以身體健康非常重要,否則晚年時享受不到財務自由的樂趣,

有時做人都係要懂得「放下」,

放下便得自在, 而自在又算不算是「自由」呢?

月薪1.5萬月花700變百萬富翁

你想成為下一個百萬富翁?有調查指本港的百萬富翁,去年較2012年升22%至73萬人,當中40%因投資獲利。有80後過來人,在月入僅得1,5000元時,已賺得首個百萬,致富之道全靠謹守五個投資兼慳家步驟。

現年32歲的龔成,四年前賺得第一個100萬(90%股票,10%現金)。其實他在23歲踏入社會工作時,月入只有8,000元,直至28歲成為百萬富翁,月入亦僅得15,000元。能夠致富全因他有清晰個人目標。他說:「23歲定下目標,每月最少儲一萬元,即使正職人工未夠一萬元,也要做兼職賺到夠。」

曾每月僅花七百元

龔成的致富秘訣,先紀錄衣食住行開支,盡量節儉,至今更閱讀逾百本投資理財書。他指「慳家」很重要,「如不計家用支出,我試過每個月只用700元。」五年下來,他最少儲得工資50萬元。

為儲錢,2008年朋友叫他去泰國玩,他也拒絕,寧把餘錢買入比亞迪,當時每股作價12元,以每手500股計算,一手約6,000元。但比亞迪至今每股升至55元,每手增值至約2,8000元,賺到的錢足以讓他去一趟歐洲。

另外,2008年金融海嘯,他趁股價徘徊低位,購入不少藍籌股:「每月出糧便入市,每次入市最少一萬元。」他對投資定時進行比較並檢討,「我主力長綫投資大型藍籌股和國企股,因盈利穩定,早年以六元購入中國人壽,看準時機在08年以40元放售。」五年來他從投資市場賺取的利潤約50萬元,等同儲蓄的工資。

十港人一身家百萬

花旗銀行昨公布香港百萬富翁調查,結果發現去年香港百萬富翁人數達73.2萬人,較2012年升22%,按本港人口近722萬人推算,即是每10名港人,便有一名百萬富翁。新晉百萬富翁主要資產集中在100萬至500萬元,40%的人因投資獲利,當中36%涉及股票投資。

䍤五成富翁留港退休

調查由香港大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負責,去年11月中至今年一月中,訪問4046名21歲至79歲人士。百萬富翁的集中點,依次為灣仔(32%)、中西區(28%)、九龍城(21%)。77%百萬富翁擁有一層或以上物業,95%有進行投資,70%持有股票。另外,53%人選擇退休後留在香港。調查又指,56%百萬富翁希望樓價在24個月後會下跌。

花旗銀行環球個人銀行服務香港區市務總監吳詩雅指,至明年中,美國會加息,香港會跟隨,相信今年樓市有10%調整,除加息因素外,供求及樓市在高位,令樓價有輕微調整屬正常現象。

學者:累積資產 分散投資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表示,定時、定候、定額有恆心地將資產累積,然後分散投資在物業、外滙及股票上,資產便不會受個別市場波動而貶值。

近年人民幣不斷升值,是否值得每月投資?麥萃才說:「人民幣有升值的可能,但其滙率可升可跌,如今年首季亦曾貶值;整體而言屬平穩增長,但回報不太高。」他又指,要投資的首要條件是累積資本,基本條件不外乎限制支出,增加收入,例如做多一份兼職。

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時間 vs 時機

投資界有名言「In Investment, it is time rather than timing that matters」.

在投資領域, 時間 (time) 較時機 (timing) 更為關鍵.




以上圖示有點像地震地圖, 只見綫條上下波動, 沒有規律可言. 這個圖是恆生指數過去5 (9491日至99831) 每天指數變化. 若投資者短炒, 今天入, 明天沽, 投資者有58%輸錢, 只有42%機會賺錢. 虧損可高至13.7%(971023日恆指大瀉1438).

若投資者眼光獨到或行正大運, 當然亦有機會一天賺19% (971029日恆指大幅反彈), 恆指每天波動的標準波幅化為年率是31.4%.

假如我們稍有耐性, 投資期一個月, 那投資恆生指數回報會是怎樣? 依過去5年數據, 只投資一個月, 53.5% 機會虧本, 只有46.5%機會賺錢. 一個月最惡劣環境可輸掉36%, 最佳環境可嬴37%.

隨著投資期增長, 我們虧蝕的機會也少了. 像三個月投資期, 虧本機會是45.7%; 一年期則已跌至35.7%; 三年期則只有31.9% 機會虧本.

除了虧蝕機會, 虧蝕的幅度也會隨投資期減少. 投資一年期最大可能損失59.3%. (978月高峰入市, 988); 兩年為40.4%, 三年跌至25.8%.

投資風險還可從以下幅數字比較:


投資期
歷史波幅 (年率計算)
一天
31.4%
六個月
28.6%
一年
30.1%
兩年
25.3%
三年
11.6%
 


結論是, 投資期愈長, 市場/股價波幅愈小.

上述例子是用固定投資期來說明長線投資的好處. 虧蝕機會隨時間減少, 虧蝕幅度(即金額)也隨時間減少. 當大家知道恆生指數過去20年升了17, 即平均每年升27.5%(未計股息), 我們是否仍要沉迷短炒?

一個職業炒家給我的忠告


股票市場是個淘金窩,不管正常買賣,還是背後操作,目的還不是為了賺錢。
 
  只不過,正常買賣的賺得少,時間長,又有監管機構的規管;但背後操作則不同了,賺的是數以倍計的利潤、時間亦短很多,只要做得高明,避過法眼便是。
 
  之所以有那麼多人以身試法,就是利益太厚了。
 
  我們小散戶,與挾雷霆萬鈞之勢的超級大鱷在同一個市場上覓食,先天優勢上我們根本不能和他們相拼。
 
  他們有超級電腦、有上千億的資金,有幾百人的研究隊伍、有幾十年的掠殺經驗、有職業傳媒替他們搖旗吶喊、有設計市況走上探下的通天本領……
 
  更重要的是錢不是他們的,他們比我們少了感情包袱和情緒波動。
 
  這些外資公司,數十年內的操作均是十分神秘。他們的trading room內是清一色白人,不會請當地人士,就是避免盤路外洩。
 
  近年中資興起,在操作手法上已經追得上外資大行,但其操作技巧和盤路設計則仍遠遠落後。不過,他們亦有其獨特優勢,就是對政策的敏感度十足,掌握政情較外資優勝。
 
  曾經有在市場操盤的人跟我說:他入行廿年,絕少見過有散戶可以在風高浪高的市場上賺錢,更不要說可以全身而退了。
 
  他是一個每天透過幾部電腦進行高頻交易的即市炒家。早在九十年代,他在大學畢業後不到數年,已經賺到幾百萬。退了休,之後還是心放不下,又再重操故業。他已有千萬家財,但興趣仍是炒股,認為與那些超級對手博弈,是人生樂事之一。
 
  他最新目標是三年內賺到1億元,以實現他的夢想。
 
  他貼近市場,知識淵博、手法嫺熟、經驗豐富、又是贏家;他給散戶的忠告就是遠離市場。他說:「散戶始終是大鱷的點心;今天吃不到你,不是你好運氣,而是還沒吃罷了,始終你是逃不掉的。」
 
  我說:「只要做好本份,不借貸,不炒賣,買入優質藍籌股,長期持有,不是可以賺錢嗎?」
 
  他笑著,看著我,說:「有多少在股票市場上打滾的散戶會這樣做呢?他們夢想一朝發達,卻只是妄想,希望靠炒出炒入便成功;叫他們一天不炒,行嗎?」

 
  他說的確是事實。

筆者: 方元

投資風險 - 價值投資編


價值投資者經常提到只要以遠小於價值的價格買入投資對象便是低風險的價值投資,但事實是否如此呢?本文會以股票作為投資對象。

價值的評估就是投資對象的有形資產+無形資產+未來現金流-負債。

除了有形資產和負債可從財務報表或年報中得到外,無形資產如人材,品牌價值,業務模式等和未來現金流都是投資人經過分析而估計出來的。

長線投資 文中已提到人是沒有預知能力的,所有估計都會伴隨著估計錯誤的風險。即使強如巴菲特的價值投資者,他最初買入的巴郡就是一個估計錯誤的失敗投資的例子。所 以價值投資並不是等同低風險的投資行為,更大的風險正正可能是投資人因信心過度而不斷投入資金,而最終發現是估計錯誤。

價值還會隨時間而改變的。今天的價值並不等同明天的價值,當投資人以到今天為止的資訊來計算價值,以低於價值的價格買入後便實行買入及忘記策略,認 為只要在若干年後拿出來便可以大大升值是很危險的想法。

因為公司是可以因經營不善,科技進步,社會習慣改變,政府政策,管理層欺瞞等而出現業務年年倒退甚 至倒閉。

價值亦會因股票性質而出現長期不能反映。例如我們會找到不少細價股,多年來平均價格都在價值之下(低於資產值),如果買入這些股票而長期持有,便會 浪費很多機會成本。價值的反映必須要得到資金的認同,如果市場普遍不認同該股價值,或市場未有足夠的資金量去提升該股的需求,價值是可以永遠不被反映的。

以上都是價值投資的陷阱,投資人要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但增強分析能力,定期檢討,買入流通量大而已被市場認同的是可以減少出錯的機會,而出錯後的損失亦可以因為及早退出而減少。

資產換學位 2

上周日的「樓市風雲」作者在「資產換學位代價大」講他認識正準備退休安享晚年的中產夫婦,一對子女大學畢業並在社會工作,不惜把自住已供滿的單位賣出套現,改租細單位以圓子女留學夢。結果學成歸來子女各多了個碩士學位,找到工作但人工沒有比離港前高。還好子女肯負責供養父母,但無法儲蓄足夠首期置業。作者認為父母供子女讀完大學,基本上已完成責任,子女要再讀書或做甚麼,還是最好不要再做伸手黨。事實上,培養創意及增加資產,比不斷增加學位,可能來得更實際。我實在不能同意更多!

讀者留言「這故事不可信」,我和大家講多個真人真事。有對基層夫婦男的做三行女的做清潔,胼手胝足省錢買了一個小單位。兒子成績尚可但想出外留學,為圓兒子夢想不惜把房子加按。兒子不愛宿舍要租屋住,天冷上學要買車代步,舊車不安全故要買新車。父母只好把房子再加按。其間父親工作出意外打住石膏都開工,母親心臟出問題為省錢明知隨時有突然死亡可能,寧做鴕鳥諱疾忌醫,兒子知情但沒表示。

終於學成歸來,不過為要應付繁忙工作又要繼續讀書應付執業試,又話想讀多個碩士,所以沒有辦法養家。繼而嫌家小又嘈雜沒法集中精神很煩躁,想要買樓搬出去自住。碰上樓市起飛父母層樓增值可以再加按,所得除了夠首期還夠買一屋家電及高級影音器材,放工後要relax咁話喎。裝修當然老父負責,一個仙都不用出。只是老父日日搵工開,老母要做兩份工來支撐加按加按再加按的所有開支之嘛!我敢發誓,絕對屬實!

張慧敏

能買樓就趁早

長江實業(00001)主席李嘉誠接受記者訪問時說:「只要你能拿出樓價的50%交首期,同時買樓的目的是自住,那麼,不必擔心樓價是升是跌,隨時可以買樓。」

李嘉誠這套買樓哲學,近來相當多人跟隨。的確有好些人在買樓時,一次過付樓價的50%,按揭借貸比率僅50%。這樣做有兩個好處:第一,借貸比率低,每月還款金額也當然較低,將來銀行利率上升,每月按揭分期付款金額自然會上升,而且借貸比率低,壓力也較小。
第二,將來不幸樓價大跌,成為負資產的機會也相對較小,除非樓價下跌50%以上,才可能變負資產。

「銀主盤」重臨市場

2003年, 香港出現大量負資產一族,每天面對巨大的債務壓力,喘不過氣,打擊個人情緒,有人甚至選擇燒炭自殺。當然,世事無絕對,從1997年至2003年,樓價下跌70%,借貸50%者依然變成負資產,我們當然不希望這種事會再發生。我相信李嘉誠講這席話是有誠意的,因為如果每個想買樓的人都等到自己儲足50%樓價時才買樓,地產商,包括長實的新樓盤就滯銷了。

現實情況是,更多人向銀行借樓價的70%買樓的同時,又向其他金融機構借10%至20%為二按。風險的確不小。近來,已開始有「銀主盤」推到市場求售,所謂「銀主盤」,就是業主已沒有能力付還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貸款,由銀行收回這個樓房單位再出售。
難判斷樓價最低點

世界上沒有人能夠百分百準確地捕捉到樓價周期的最低點,也只有在樓價周期最低點時入市買樓,才能真正說安全,可惜,樓市周期很長,從樓價開始下跌至樓價見底往往需時數年。1997年樓價開始跌,至2003年才見底,期間於1999年至2000年曾經出現幅度不很大的反彈,可以說是小陽春,小陽春過後,樓價再跌。

樓價應該說已在去年二月見頂,然後慢慢反覆回落。但是,下跌的速度與幅度又慢又小,因此,在目前入市買樓者除了借貸比率得嚴控之外,也得為自己做好足夠的心理準備,即如果樓價依然下跌,買了樓的你會不會感到難過?會不會影響自己的心情?畢竟,每一個買樓的人都希望自己買樓之後,樓價上升,不是下跌。

也有人認為,應該耐心地等樓價再往下跌,跌到真正見底時再買樓。但是,你得先問一問自己,你有沒有這種判斷樓價見底的能力?一般樓價見底時,也必然是經濟很差的時候,人人感到飯碗不保,這時候,多少人敢買樓?

曾淵滄

善用熟悉投資 達成理財目標

讀者鄧先生今年22歲,月入1.9萬元,扣除家用及日常開支,每月平均儲蓄1萬元。鄧先生的投資組合包括盈富基金及建設銀行,現值若4.7萬元,他認為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屬中等水平。鄧先生的理財目標是28歲前購置業,目標買入350萬元的物業。

鄧先生目前財政狀況

了解過鄧先生的個案後,筆者認為鄧先生年紀輕輕,能夠把每月收入超過一半儲蓄起來,而且一早定下理財目標,說得上是踏出成功理財的第一步。鄧先生的置業目標和時間表簡單而明確,筆者建議可先計算清楚置業所需的實際成本總額,先認清目標,進而規劃如何達成。
由於6年後的政府政策、銀行利率及樓價都無法預計,因此我們先以目前市況作估算。若以樓價約350萬元來看,假設按揭成數70%,還款年期30年,以今天按揭利率2.15%計算,首期約需105萬元,印花稅7.9萬元,代理佣金3.5萬元,額外預留樓價的百分之十作為裝修、傢俬、水電等雜費。估計置業初步所需支出約為152萬元。

26%年回報不切實際
假設鄧先生未來6年的儲蓄能力不變,每月仍可維持約1萬元的儲蓄,經過6年時間每月累積,預計最終可儲到約72萬元,加上現有市值約4.7萬元的投資組合,6年時間要完成152萬元的理財目標,平均年回報需高達26%。以近十年恒指平均每年股息回報約10%比較,這目標回報有些不切實際。

假如我們將目標降低,把按揭成數提升至90%,情況又會如何呢?若果樓價、還款年期、按揭利率都不變,在9成按揭下,首期只需35萬元。因為按揭成數高於7成,需要額外支付按揭保險,費用11.2萬元,加上其他費用不變,估計置業初步支出為約93萬元。

在目標稍作下調後,要在6年間要完成的理財目標,由152萬元下調至93萬元,投資組合的目標回報亦由26%降至11%。筆者認為這個目標較為合理,鄧先生利用自己熟悉的盈富基金及建設銀行,都有機會取得這個回報。

但筆者提醒鄧先生,提高按揭比率意味著每月供款亦相應提高。在9成按揭下,鄧先生置業後的每月按揭供款額大約為1.2萬元 (當中還未包括管理費),假若未來6年他的收入都沒有增長,每月供款將超過鄧先生收入的50%,銀行亦有機會拒絕其貸款申請。假若此情況真的發生,筆者亦有以下建議:

提升按揭並請家人協助

如果情況許可,鄧先生在訂定理財計劃時,可考慮與家人一起商量,若家人能夠在置業時提供協助,借出兩成首期,其後鄧先生每月攤還,這樣不但可以節省按揭利息,又可省去11萬元的按揭保險費用,變相6年的理財目標,可進一步下調至82萬元。

如果家人未能幫忙,筆者建議鄧先生在置業時,考慮購買一些已裝修的物業,而節省下來的裝修費用,轉為提高首期支出,變相減低每月供款壓力。

筆者認為鄧先生若能適當地調整目標,並持之以恆地儲蓄,即使不選用一些高回報的投資工具,亦能一步一步地達成目標。其實,高回報通常伴隨著高風險,若然市況不利,反而影響財富的累積。

筆者除了建議鄧先生繼續使用他熟悉的基金和股票作中、長線投資外,亦建議他考慮一些如人民幣定息基金的定息工具幫助儲蓄。這類基金不但可為投資者帶來利息收入,匯價上升亦為投資者帶來潛在回報,而投資人民幣又能抵銷輸入性通脹的影響,比較適合像鄧先生這些中風險投資者。

其實在理財角度上適當地調低目標,比只著眼追求高回報更能有效達成理財計劃,希望以上建議能幫助鄧先生早日達成置業夢想。

債券投資


大部份投資者對股票市場的運作均知之甚詳,但債券的知識卻略為遜色.

一般只會聯想到「風險較低」、「有利息」等概念,其實只要對債券投資運用得宜,隨時能提高投資組合的回報及分散風險。我們將一連兩期為大家介紹債市的特色,今期先由基礎講起。

債券是政府或企業募集資金的其中一種金融工具,投資者透過買入債券,相當於把資金借予有關機構,並在一定時期後取回本金,即所謂「票面值」( Par Value);至於發債機構,同時亦會定期向投資者支付「票息」( Coupon)。

債券的年期由 1年至 30年不等,視乎發行人集資目的。以企業債券為例,假如發行人要用作增加資金流動性,債券年期相對較短;如發債目的是為長線投資項目融資,則年期會較長。
至於票息的高低,則受債券年期長短、發行人財務狀況、投資者需求、銀行利率水平等影響。

認清違約風險

對於投資者而言,債券能提供高於定期存款高的利息回報,而投資波幅一般亦較股票低,故債券在低息環境下尤其吸引。此外,鑑於債券與股票的相關性較低,在經濟前景不明朗時,債券可分散投資風險。

雖如此,投資者亦需謹記債券市場並非全無風險。投資者亦需謹記債券市場並非全無風險。如前所述,各個債券發行商的財務狀況不盡相同,現金流穩健的政府或企業固然很大機會「守約」,即按時向投資 者派發票息,並在債券到期時按票面值贖回。

不過,假如發行商因經營不善、受整體經濟拖累而倒閉或破產,投資者便要承擔違約風險──無法收回部份甚至全部的 利息或本金。


要衡量違約風險的高低,投資者可以參考由標普、穆迪及惠譽三大信貸評級機構對債券的評估,雖然評級細則略有不同,但大致可把債券分為 「可投資級別」和「非投資級別」兩組,然後每組再根據違約風險的程度進一步分類。債券獲得的等級越高,代表其投資風險越低;反之,等級越低則表示投資者要 承受的違約風險亦越高。

*****

我對債券認識唔深,因為未買過. 據我所知息率唔高, 大概 2 厘幾, 半年派一次息,有年期 2 - 3 年綁住,好過放在銀行.适合鍾意低風險退休人仕(查實風險都唔低).

如果有選擇, 不如投資股票例如派高息股,最少都有 3 - 4 厘, 一年派四次息, 分分鍾可以賺埋股價升幅. 例如: 恆生(0011),中電(0002),領匯,保守穩陣買盈富基金(2800)都派2.8厘息.

甚麼價位才入貨?


平靜的市況裡,股價的上落不會太大,歷時亦不短的。其實,要買好股,真的可以慢慢選,慢慢等到價。

這個時候,我認為大家最需要的是:

一. 保持著對投資的熱情和決心。繼續默默學習和參與投資,只有保持著這份決心和向著目標,才有望達到自己的理想。

二. 訓練自己的EQ,不要輕易賣出手中的貨。買了,最好放在一旁,隔些日子,就收點息。

最好不要每天查詢股價。記著你買股票的著眼點是收息和升值,而不是股價。

有的是時間, 我們可以慢慢觀察心水股的股價再一至六個月內的高低位. 然後, 就確定出理想的買入價. 股市有上有落, 看到突如其來的好機會, 股價到了目標價, 便可以買入.不過, 要確定理想的買入價, 還要研究清楚心水好股的真正價值.

芸芸的股市中,選出理想的股票,憑自己有限的力量去捕捉時機,在股票價值被低估時買入,一直持有,收取穩定的股息和賺取資產增值,以耐力取勝。

要在股市賺錢,重要的是,一定要買入超值的好股。要買入超值好股,對公司的價值分析,一定要做得好。我們沒有太多的數據,亦沒有太多的時間進行分 析。而我比較喜歡投資在一些我看得明白,但價值卻被低估的公司和股票之上。不過,要學到出神入化的功力,還是要多看書,多分析,並多請教真正的有識之仕。

談到怎樣選股,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我會先定下自己的投資目標。定目標時,越仔細越好,這樣,有助於篩選合適的股票。例如,要定下:

1.
每年要有高於通漲(15%)的利潤

2.
息率要高於通漲(3%)

3.
除非有特別理由,派息比率不低於(30%)

4.
並要維持每年(10%)的增長

5.
以上的情況有連續(3-5)年的紀錄

6.
公司財政穩健
內的數字僅是一個參考。

第二,選擇那些可以達到以上要求的公司。列出一個名單來。

第三,先作一個簡單的篩選。先研究那些業務,公司架構……相對比較簡單的公司。

第四,對你挑選出來的公司,作以下的基礎研究:

1.
瞭解公司本身的經營現狀

2.
瞭解公司本身的前景

3.
它的經營困難和面對的競爭環境

4.
計算公司的實際價值

5.
觀察公司的股價波幅

6.
研究甚麼因素會影響其股價

7.
瞭解是否可以以合理或超低價格買入

不過,我要強調一點,不要盲目相信數學分析。大家要明白投資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數學的計算,只是幫助我們對我們有興趣的投資項目多一點瞭解。選擇股票並作出投資決定,並不是憑數學計算做出來的。如果是靠計算就行的話,單憑電腦程式買賣就夠了。

要估計一隻股票價值,我們要注意以下的數據:

1.
公司盈利水平

2.
資產評估

要評估公司的盈利水平,我們必須透過計算公司過往幾年的盈利表現,再按新近的數據,推算出公司的未來盈利能力。

要推算出公司未來的盈利能力,我們可以仔細分析它的市盈率。

如果你懂得計算,當然是親自計出來會比較好,不過,若你沒有時間,一般來說,在坊間有不少的網站,書報都有提供上市公司的市盈率資料,這些資料可能不是最緊貼市場,不過,都已經足夠的了。若有懷疑,可以多參考多幾個來源所提出個數據。掌握了數據,便要著手分析。

分析市盈率,可以按需要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

1. 以現水平的市盈率和過往的市盈率作比較

2. 以目標公司的市盈率和同一行業的公司的市盈率作比較

市盈率,就是要比較股票現價与新近公布的每股盈利。

從公司最近公報的每股盈利來看,再加上該公司過去的公報,我們便可以估計公司盈利的趨勢,再估計出未來幾年的盈利了。

再將公司的股票現價如未來盈利能力相比較,你便可以得出該公司的預期市盈率了。

如果現價的市盈率比預期的市盈率低,這當然是可考慮的買入範圍。

此外,透過以現價的市盈率比歷史的市盈率的比較,你亦可以知道現在是否可以考慮買入。

還有,我們可以比較同一行業不同的公司的市盈率,從而得知該公司現價是否抵買。
長線投資,要平價買入好股才行。

計完PE之後,嚴選那些盈率低於公司歷史平均水平以及行業一般水平的股票。還要留意下列的數據:

1.
比較市盈率與盈利增長率(即peg

2. 盈利是否穩定持續

3. 仔細看清公司資產負債的狀況

4. 每股淨現金為了有更高的安全度,計算一下每股淨現金水平,以便看清公司的財務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