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掌握成功的鑰匙


今日香港雖然環境惡劣,競爭對手很強,但只要有自信加一份夢想,仍然可以成功。
本人常常說香港「八十後」或者你們這一代「九十後」沒有我們這一代幸運,1967年本人剛剛離開學校到社會做事,正好趕上香港經濟繁榮號列車開出。

恒生指數由1967年64點上升到今天20000多點,升幅300多倍;
樓價由60元一呎升到今天6000多元一呎,上升100多倍;
金價由280元一両到今天 11000元一両,上升三十九倍。

過去四十多年無論你買樓、買股票或買金都可大賺一筆。來自股票,地產、黃金升值所產生的財富,令本港中產階級人口在過去幾十年迅速膨脹。

全球競爭下出頭難上加難

自1997年起香港卻追隨1990年起的日本,無論股市、樓價皆大幅上落,令中產階級人口大量減少,M型社會自1997年起亦在香港出現。即中產階 級中約 5%精英漸加入上層社會,大部分中產則變成中下階層,到2003年不少中產更變成負資產一族。不過香港較日本幸運,因為1997年香港主權回歸中國後,中 國因素令香港經濟自2003年起出現V型反彈。恒生指數在2007年10月一度升至32000點,2010年豪宅售價已超過1997年樓價40%,其他住 宅樓價亦在追上中。

中國因素有利亦有弊,雖然中國因素令香港經濟自2003年起出現V型反彈,但中國因素同時亦吸引全球精英,包括來自內地的「海歸派」在1989年六 四事件後令他們自動入籍外國,拿了外國護照,最近十年紛紛回香港做事,分享中國經濟繁榮的果實。也即是說,六、七十年代的港人只需成為全港精英已可出人頭 地,但今天港人卻面對大量中國「海歸派」來港搵食,加上來自內地的精英及海外華僑回流,要出人頭地不但要成為全港精英,更必須成為全國精英才可。換言之,「八十後」或「九十後」面對的不但是自1997年起的香港M型社會的出現,同時要面對的是全球華人精英來港同你們競爭。在六十年代我們的知識水平已是一班馬(因競爭對象弱),2010年同樣知識水平可能已跌至第九班馬了。

成功背後必須付出代價

不再停留在我「知道」的階段,而是開始「身體力行」,從此改變一生。
佛經記載有一天表弟阿難與表哥釋迦牟尼途經恒河,看到法師對着死去的人念經超度。阿難問表哥佛祖:「他們這樣念經,是不是可以超度死者升天呢?」佛 祖沒有回答,卻在地上拾起一塊石頭拋進河裏,然後對阿難說:「你跪在河邊天天念經,看看那塊石頭會不會因你念經而浮上水面?」每逢大年初一子時,香港黃大 仙廟外便人頭湧湧,目的是爭取插頭注香的機會。你又信不信黃大仙會因為你插了頭注香而保佑你生意順利、投資成功、學業成績猛進?大家都知道天下沒有免費午 餐。你又信不信只付出如此少的代價便可收穫那麼多?要成功就要付出。成功背後是由你願付出多少而定。如你只在河邊念經,石頭是不會浮上水面的。

自信+夢想=成就

有人問要成為另一位曹仁超,應如何做?我說很容易,只要每天上午十時返工、晚上十時放工,星期六與星期天不休息,天天都在找資料寫文章,連續工作四十年。只要功夫深,鐵桿也能磨成針。

甚至要成為李小龍第二亦不難,只要天天練功五小時,打下紮實的基礎,然後等機會來臨之時好好把握便可以。

本人絕不相信學武三個月便可以天下無敵,李小龍之所以好打,是因為天天練武功五小時亦不以為苦反而是樂。

張學友在未成名之前在港機工程公司內做事,我的妹夫那時亦在該公司做事,每次見到張學友都是在唱歌。做工時唱、食飯之時又唱,甚至去洗手間都唱。最後機會來了,他參加全港十八區歌唱比賽拿了冠軍,成為職業歌手,他繼續歌不離口,最後成為歌王。所謂機會是給做好準備的人。

今日香港雖然環境惡劣,競爭對手很強,但只要有自信加一份夢想,仍然可以成功。
例如松下幸之助小學畢業後便去了做學徒,許多人都認為沒前途,但他從工作中汲收經驗因而發明雙插頭,就憑這個雙插頭發明權在25歲成立松下電器。今天松下電器已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電器產品公司。

另一運動品牌創辦人Phil Knight在六十年代想出一個品牌叫做Nike。在希臘Nike代表第一的意思。他用了一生力量希望Nike成為全球最好運動鞋的品牌,因此他走訪全世 界的運動員,出錢裁培各國運動員,與他們研究如何做出全球最好的運動鞋。最後他成功了,今天Nike這個品牌已風行全球。

成功者永不言休

香港年輕一代的教育水平較我們這一代高,為何香港自1997年起追隨1990年起的日本進入M型社會?

其中最大理由是年輕一代缺乏自信,更加沒有夢想。大部分年輕人希望在25歲前完成大學 畢業,連那些進不了大學的仍然不肯到社會做事而讀什麼展翅計劃。為何一定要進入大學?理由是希望讀完書後找一份好工進入大企業做事,35歲之前完成結婚及 買樓,再花二十年時間去完成供樓及樓換樓,55歲到60歲退休之時有層樓加份退休金,便天天等死。

香港年輕一代紛紛變成「打工一族」,不但失去自信,亦再沒有夢想,但全港有多少個打工皇帝?!

為何M型社會1990年在日本出現及1997年後在香港亦出現,近年似乎在全球所有發達國家都出現?

便是年輕一代已進入「讀好書、找份好工然後供樓等退休」的框框內。形成樓價上升期社會經濟便繁榮,一旦樓價下跌、股市下跌,中產階級都變成「死狗」。

太多年輕人進入「讀好書、找份好工、供樓、炒股票」的框框內。

人一旦進入「舒適區」便不思進取。

本人有不少同學大學畢業後找到份好工,然後供樓,他們早已退休,有份退休金及一層樓,但每天不知做什麼,未來二十年他們不知如何過。

只有少數人到了「舒適區」仍不肯停下來,繼續為自己增值,甚至放棄高薪出來創業或追求自己夢想,這些人才會成功。只有普通人才希望自己 45歲便賺夠錢退休,試問由45歲到80歲這三十五年日子怎樣過?

天天釣魚、打高爾夫球還是到馬爾代夫潛水?告訴大家,上述三個玩意自己開始討厭。擔心大部分人都變成維園阿伯,無事做周日去維多利亞公園博上電視罵政府無能。

反之,有錢人只要一息尚存仍拼命賺錢,例如李嘉誠今年82歲仍不打算退休,成功者永不言休。

大多數人在25歲前完成學業,然後找份好工,35歲前搵層樓去供,由於正在供樓,即使有機會都不敢轉工,有機會都不敢創業,更加不敢追求夢想。辛辛 苦苦供樓二十年,加上養兒育女到55歲或60歲便退休,拿着一份僅夠糊口的退休金作為養老之用,有空便回內地走走,如此就是一輩子。

騰訊老闆曾說,他有今天的成就緣於30歲時放棄供樓而去創業。那份自信、那份夢想帶來今天的成就。

哪怕「九死一生」也大膽嘗試

1) 有勇氣打開一扇門的人就是不怕失敗。1969年本人寫投資分析文章就是不怕別人笑,當年自己才21歲,因此叫自己做「我老曹」,扮老;

不但大膽毛遂自薦為《明報》寫投資分析文章。2003年新城財經台的總編輯郭艷明叫我試試開研討會。坦白講,自己第一次站在演講台上兩腳在發抖。但漸漸習以為常,今天已可以談笑自如了。出書的情況亦一樣,見別人寫書可以賣一萬幾千本,自己為何不試?

自己60歲那年曾經自問:你快活嗎?答案是活得很好。有沒有金錢煩惱?答案是沒有。那麼你可以退休了。但我是一個十分怕悶的人,一有空便找事做,總之愈忙愈開心,結果為自己找來一份為北京農家女學校籌款的差事做,真的吃力不討好。

因不怕失敗令自己有膽量打開一扇門後又去打開另一扇門,可能下一扇門面對的是失敗,亦可能更成功,有誰能事先知道?但總比不做事好。

成功帶來的不是金錢、不是名譽,更加不是社會地位,而是一種心態——永遠挑戰自己。別人做不到、自己做得到那份精神勝利,令自己感覺良好。

2)成功者都是意志力十分強的人,聽說三十年代國共戰爭初期,國民黨的大炮已打到延安 附近,中共將領們叫毛澤東先走。毛澤東說:「我的香煙仍未抽完,等一等!」他跑出門外抽完煙後,望着對面打過來的炮火嘆一口氣說:「天要下雨、娘要改嫁。 走就走啦!」你可以看到1930年代的毛澤東意志力有多強。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空中大量轟炸機在投彈,英國不少建築物都被炸到稀巴爛,但小說家海明威仍在 自己家的窗前吃雞腿、寫文章。具備這種精神的人不成功才怪!如擔心「輸了怎辦」的人是永遠不會成功的。

人人都會擔心輸,本人亦不例外。由於擔心會輸,所以在每次演講前必做足功課,每次投資前必研究清楚。 別人擔心「九死」,我便追求「一生」,只要有一線生機便不怕。輸了可能碰一鼻子灰但生命仍在,馬上爬起身再來,只要不是輸得一敗塗地便可,此乃本人在投資 上常強調止損的理由。有了止損保護,我便輸得起。哪怕是「九死一生」都博它一博,只要死不了,下次再來「玩鋪勁」!

忘記從哪裏看回來的文章:認為太多人莫名其妙地出世、無可奈何地活着、不知所謂地死亡。人生實在太灰了!小朋友們,許多成功人士連進入大學的機會也沒有,就憑自信加上一份夢想最後都成功。你們將進入大學,沒有理由輸給他們,是不是?

雖然我們都是莫名其妙地出世,但不應無可奈何地活着,而是應該活得精采,爭取每次可能成功的機會。不應該不知所謂地死去,而是做到今生無悔。各位在選科之前不應計較日後能否進入大企業內打工,而是你自己的興趣是什麼?不要希望 35歲之前成為上車一族、供樓一族,而是到世界各地去闖。例如中國一個十三億人口的市場,如你能建立自己的事業,未來利潤是多少?

面對危機之時同樣也是商機。

1967年不少人認為是香港的危機,但多少人從1967年開始建立自己的財富?

1982年是另一場危機,同時是最佳買樓時機。

2003年「沙士」事件人人自危,原來又是另一商機。

年輕人應做好準備去迎接未來的挑戰,只有如此,才可打破香港M型社會的趨勢,同時透過發揮那份自信和夢想,將香港推向另一更高層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