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平均成本法的利弊

在投資理論的實踐裡,時常都有人提到平均成本法,用意在定期以相同數額的資金入市,來代替投資者自己測市。

平均成本法的好處是以紀律來代替眼光,以機械化去取代投資心魔,其道理在投資者往往受自己的情緒左右,因而不能客觀地投資,往往出現了「貴買平賣」的情況。平均成本法由於在每個固定的時期裡,都會投入相同的資金,投資者自是可以避免摸頂撈底的困難。

儘管平均成本法有其可取之處,我們也要明白這個投資方法的局限。

首先,平均成本法的一個假設,是長遠股價必升。因為平均成本法的精髓,就是可在上升股價中以平均成本低位入市,即使股價和當初入市時差不多,但其中的股價升跌,已足以令投資者的投資組合內,其股價的平均成本會較當初入市時低。

但假如股價長期下跌,則投入的資金便會越溝越淡,縱然平均的股價是比較低,投資者仍是要虧本。所以投資者要明白的是,平均成本法只是一個執行的工具,假如選股出錯,最終也是賠錢收場。ß如果投資者在日本就真係無運行, 恆生指數到目前為止都係一路向上, 如果投資者係供盈富基金(2800)的話.

其次,平均成本法由於每次投資的金額相同,在定義上每次購入的股票數量,都不會是完整的一手,這就出現了所謂碎股的問題。一般而言,碎股的售出成本比整整一手的來得高,所以有可能投資的每股平均成本是便宜了,但出售碎股的價格甚至比平均成本還要低。ß如果月供股票是用<<中銀>>, 這問題不用担心, 因為碎股可以按市場正價賣出. 當然銀行要收手續費.

第三,平均成本法由於要依靠金融機構代為執行,所以在每次的投資金額內,金融機構都會扣除一部份作為手續費。不要看輕這個部份,因為不少金融機構都有收費的最低標準,假若每次投入的金額不高,其行政成本便會相對的大。以每次收費最少五十元為例,一千元的投資的成本便是百分之五,而一萬元的投資的成本便是百分之零點五;也就是說,投資者的成本是會隨投資金額多少而受影響。若果投資金額不高,金融機構的成本便會蠶食投資回報,投資者實在不可不理會。ß最少供需$3000好喲, 唔夠可以儲夠$3000 - $5000 再用信用卡儲積方法抵銷部份$50手續費. 同埋月供股票可以停供幾個月. 人係生嘅, 嘢係死嘅, 做人要靈活變通

總而言之,平均成本法有其優點,但平均成本法只是一個方法,良好的方法要是用得不對,也不會得到預期的效果。

蘇偉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