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8日 星期六

買便宜股票可以讓你窮困

不少人喜欢买便宜货:从旅行包到化妆品,从毛衣到皮鞋。只要有大减价,他们每场必到。他们买回一大堆东西,但不一 定是真正有用的东西。看起来这些东西便宜,但因为没有实际价值,所以成了主人的负担。主人要找地方放置它们。主人本来想节约,结果每个月的开销超出预算, 甚至负债累累。时间长了,那些便宜货没有用,主人又不忍心丢掉它们,于是搞一个大甩卖(即“garage sale”)。

  买股票也是如此。有些人喜欢捡便宜货。突然,一阵大风扫过,一半的股价不见了。强忍了许久,主人才抚摸着伤口,斩仓。而斩仓又正好错过了下一轮投机的升浪。主人悔恨,却不断地重复同样的错误。这样的人掉到了“价值陷阱”(value trap)里面。

  多数人认为,巴菲特是个价值投资者,可是有一本刚刚出版的新书却对这种看法提出了有力的挑战。美国Georgetown大学的教授Prem Jain在今年刚出版的大作Buffett Beyond Value中认为,巴菲特实际上既是 “增长性的投资者” (growth investor),又是价值投资者,而且更是前者。

    (1)要看过去多年的销售和利润

  作者认为巴菲特成功的秘诀在于把重心放在公司的可持续的增长率,然后再看股票的价格是否足够便宜。作者找了很多的例子证明,对于低质量以及增长前景一般的的公司不管多么便宜,巴菲特都是不买的。

  对巴菲特的两大投资原则,大家已经很熟悉了。(1)不能只看某一年的市盈率,要看过去多年的市盈率。这个原则很有意思,因为它可以帮你避开那个可笑 的,关于究竟用那年的市盈率的问题。(2)所投资的公司必须足够大,在行业内必须有领导地位,而且负债率不高。他说大家要避开“价格低,但价值更低”的股 票。当然,市盈率高的股票或者昂贵的股票不见得都是增长性的股票。

  直到最近可口可乐是巴菲特最大的重仓股票,占他的所有的股票资产的16%。这些股票大多数是十几年前买入的。1988 年底,可口可乐的市净率高达5.32倍,而整个资本市场的市净率不到2倍。当时,可口可乐的市盈率为16.8倍,而S&P 500的平均市盈率只有12.4 倍。更重要的是,在巴菲特1988年买入可口可乐之前,可口可乐的股票已经从1978年上升了200%。所以,巴菲特不是一个捡便宜货的人。

  这本书中讲,要看一个公司的历史业绩,最好看十年以上。我1994年入行时, 听老行尊们说过类似的话,但我没听进去。一是中国公司的历史短,二是情况变化快。如果你一定要坚持巴菲特的要求,你会错过很多好公司。当然,巴菲特也错过了太多好公司。但这没关系。

  巴菲特愿意只投资已经被证明了的好公司(把前半场的钱让别人去赚)。这样的投资方法的成功的概率高,失败的概率低。在选到了好公司之后,巴菲特宁可在 估值方面多一点让步。这与大家对价值投资者的看法不同。他说,“多付点钱买一个伟大的公司,远远好过贪便宜而买个普通的公司”。(It is far better to buy a wonderful company at a fair price than a fair company at a wonderful price)。价值投资的重点是看公司的过去,增长型投资的重点是看未来。而巴菲特投资的方法是两者都看,而且特别要看未来。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坏的管理层就是坏的管理层,也许永远不能变好。很多投资者太容易饶恕他们,原因首先是自己贪心和怀有侥幸心理。其次是一种无奈:天 下乌鸦一般黑,不买这个股票买哪个呢?这是一种逼迫自己亏钱的方法。最后一点,就是懒汉习惯。大家愿意花大量的时间无所事事,也不愿意花一点时间,扎下去 挖掘好的公司。巴菲特说,“如果你在厨房里发现了一个蟑螂,那你可以肯定绝不止一个”。

  巴菲特建议大家看公司过去五年,十年的市盈率。很多中国投资者(我以前也是)会认为这个标准过于严格。但是你认真想想就明白,这个原则的意义很大。如 果象某些中国地产公司那样,去年,今年和明年的利润分别为1亿元,8亿元,和25亿元,你认为它的市盈率应该是多少?它的市盈率应该以那一年为基础?它的 利润增长能够持续吗?

  (2)放弃前半场,只赚取后半场的暴利

  人们把投资者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派别:价值派和增长派。这是很错误的。Jain教授认为,巴菲特既是增长派又是价值派,但首先是增长派。他还认为,当 你发现一家公司很进取,正派,前景好,公司的利润会高速增长好些年的话,你千万不要用传统的估值方法去捆住你的手脚。今天看起来很贵的股票,过两年就显得 很便宜,而且你似乎永远买不到它,因为它的股价不断创新高,似乎永远很贵。分析这种高增长的公司必须靠大智慧和高瞻远瞩,而判断大多数其它公司(以及做纯 粹价值派的投资),不需要太多的智慧,谁都能够计算市盈率,市净率,等等。巴菲特说,利润高增长是价值投资的核心因子之一。没有增长,一个股票的价值会大 打折扣。说到投资的安全性,他认为,利润高增长是最大的安全。进攻是最有效的防
御。

  Jain教授问读者一个问题,在1980到1990年的十年,麦当劳的股票升值了6倍。你有没有胆识买入麦当劳的“昂贵的”股票,赚取后来的7倍?巴菲特有。他看中的是高增长和管理团队。可惜,他也不是神仙。他后来承认他在1998年卖出麦当劳的股票是一个巨大错误。

  巴菲特劝大家区分一次性的因素所导致的高增长与可持续的高增长。比如,石油涨价会导致石油开采和钻井设备的制造商的利润出现高增长,政府对某项产品的 退税可能刺激需求和有关公司的利润快速增长。但这并不能使它们成为高增长型的公司。在中国,“政府扶持”和集团(母)公司“注资”会给很多上市公司带来一 次性的高增长。这种高增长具有欺骗性。很多通过后门上市的公司非常令人失望。原因是,他们的业务能力(执行力)并没有跟上。

  (3) 销售额的增长是核心

  利润虽然很重要,但一家公司的销售额的增长有时候更重要。靠退税,靠政府补贴,靠减少折旧,靠削减成本,靠屠杀供应商,靠逼疯下家客户,靠非经常性的 收入,靠资产处置,靠关联交易(倚靠母公司注入資產),靠财务技巧,靠一次性的并购,靠拣了个大便宜,总是有问题的,好处总是有极限的。

  巴菲特和他的老师Graham都强调公司所处的行业的增长空间的重要性。我由此想到一些例子,比如,泡菜,钮扣,铅笔,报纸,系统集成,化学品的仓 储,建筑安装,以及为某一个特殊的媒体和平台提供广告或者内容,这些都是增长空间不大的例子。增长空间的大小有时与企业所处的行业有关(夕阳还是朝阳行 业),有时与商业模式有关(也就是如何赚钱的方法),有时与行业的最终大小有关。

  一般人认为,高成长的公司都在科技,医药和媒体行业。这不见得。巴菲特自己就承认不懂科技和医药,所以只好再传统行业里寻宝。好在传统行业已经足够的大,机会足够的多。

    (4)“价值陷阱”就是“贫困陷阱”

    在香港,我发现最常见的两类“价值陷阱”是地产股和综合类企业。一年又一年,总有大量的投资者掉到里面不能自拔。在地产界, 我常听人说,某地产公司的土地储备很多,位置很好,资金宽裕。但是,它们的开发能力低,资金周转速度慢。总之,别的开发商可以在同样的项目上赚5亿元,而 他们只能赚1亿元,而且费时更长。也就是说,它们摧毁价值。这样的公司很多,它们的股价往往在净资产(NAV)之下一半或者更便宜。好些公司更在账面净资 产之下,甚至低于每股净现金。

  这种状况会改变吗?懒汉会变成勤快人吗?只要管理层不换人,或者不换思想,这种状况会持续很久。他们的土地储备或者大把现金与股民何干?

  综合性的企业包括窗口公司。因为业务混杂,股民们看不到管理层的思维逻辑,更看不到他们的工作热情。如果管理层愿意把各项业务拆开来卖掉,净资产会高于他们的市值。可是股民们看不到曙光。
  你试想,像这样的公司,如果四,五年以后他们的利润与现在相若,那么,他们四,五年以后的市盈率应该是多少?7倍,8倍,最多9倍而已。你算出它们四,五年以后的股价,然后用7%或者8%的贴现率折回到今天,你会大吃一惊!这个股票不值钱!它们让你贫困。

  它们虽然账面价值大,业务规模不小,土地储备也好,但很快就会被小小的,但很进取的民营企业超过。这些民营企业的净资产虽然只有10亿元,但能够推动 100亿元的年销售额,实现20亿元的利润。反过来,政府控制的有些企业,虽然账面净资产高达100多亿元,但只能推动40亿元的年销售额,实现5亿元的 利润。你看那种公司优越?

張化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