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退休買磚頭:東南亞篇

早前有調查發現,不少香港中產上班族都有意在退休後移居東南亞地區,以較低成本享受更優質的退休生活。要實現此大計,第一步先要研究東南亞各區的置業攻略。

新發展地區潛藏風險成本

部分進取型的中年上班族會認為,參考香港六十年代經驗,投資經濟剛起步的地區的物業,多年後可望錄得十多倍回報,因此在東南亞買磚頭,首選應該是越南、柬埔寨及新崛起的緬甸。

不過隨著資訊爆炸,全球資金看到新的發展機遇,便會極速進擊相關地區。以緬甸為例,當地政府推動改革開放後,大城市租金立即開車,仰光市中心寫字樓呎租竟然跑贏紐約商廈,投資者現時入市,很可能會以高價接火棒。

相對緬甸,推動改革開放十多年的越南及柬埔寨,當地物業市場明顯較有秩序及規模。越南開放市場後,房地產曾出現泡沬,直到近年當地樓價才回復較正常水平,而為了刺激房地產市場,越南政府於今年11月通過新法例,容許持有有效簽證的外國人購買當地物業。而柬埔寨於2010年通過法例,讓外國人可以在當地購買高層建築第二層以上單位,並可以自由買賣。

投資越南及柬埔寨物業,必須留意業權問題,特別是柬埔寨曾經歷戰亂及戰後重建時期,令不少土地出現正式擁有者及臨時佔用人同時並存的情況。因此投資者應選擇一線城市的物業,並透過具信譽的跨國物業代理公司進行買賣,再核實相關物業土地的業權問題,以避免陷入業權不清糾紛。

籌備第二家園

不少部署海外置業的中年上班族,其實未必打算退休後長居海外,而是把東南亞物業作為第二個家,再放租香港物業,以租金補貼海外生活。針對這類投資者,馬來西亞及泰國都推出退休移居計劃。馬來西亞的「馬來西亞:我的第二故鄉」計劃,50歲以上申請人擁有15萬馬來西亞零吉(約三十多萬港元)定存及每月收入不少於1萬馬來西亞零吉(約二萬多港元),並選擇當地認可金融機構承造15萬馬來西亞零吉定存,便可以參與居留計劃,取得居留證後,即可以無限次出入及長期居留當地。

至於馬來西亞樓價,以吉隆坡近郊為例,約200萬港元已可以購入600呎物業,退休上班族亦可以選擇把放租香港物業收益,在當地租用物業居住。

相對馬來西亞,泰國的退休移居計劃更簡單,申請人只要在當地銀行存入100萬泰銖,透過律師完成相關手續後即可獲泰國居留權,之後每年續期一次,住滿三年便可以申請永久居留。

除了移居門檻低,泰國另一吸引之處是物業價廉物美,二百多萬港元已可購入布吉別墅式單位,更可以透過當地中介人放租物業賺取租金收入。
然而泰國近年政局動蕩,有意在當地置業的準退休人士,應先好好衡量自己在這方面的風險承受能力。

亞洲另一經濟都會新加坡,八十年代時曾是港人移民的熱門地點,但隨著當地經濟持續發展,現時移居門檻已越來越高,想透過投資移民移居當地,入場費已逾一千四百萬港元,加上當地媲美香港樓價的物業價格,除非對新加坡情有獨鍾,否則倒不如把這筆資金投資香港物業或高息股,收取租金收入及股息幫補退休生活。

股神巴菲特說:在2015年這是6個最重要可以幫助你賺大錢的的理財訣竅

1. 把你的財產投入指數型基金

巴菲特表示:「我給受託人的建議再簡單不過了,就是把你10%的資金投入短期政府債券中,然後90%的資金投入低價的S&P 500指數基金 (而我建議先鋒集團Vanguard的基金)。我相信這樣一來,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投資報酬會較其他投資者高出許多。」


2. 離比特幣(Bitcoin)越遠越好

巴菲特認為:「如果可以的話,盡量不要接觸比特幣(一種全球通用的共識主動性加密電子貨幣),因為它可以說是一個海市蜃樓。它是付款的一種方式,頂多就是能夠以匿名的方式付款。支票也是付款的工具,但是支票會因為它的支付功能而有很高的價值嗎?比特幣卻因為這樣的特性而有極高的價值,在我看來只是一個笑話而已。」

3. 應該學習如何看懂財務報表

巴菲特建議,應該要去上任何你找得到的會計相關課程,會計是商業的重要語言之一,如果懂會計,也會讓你更快學會讀懂財務報表。雖然要讀懂財務報表需要花一點時間和經驗的累積,但是這些投資都是值得的,當你懂得運用這項能力的時候,你就會明白它在投資過程中的重要性了!


4. 把重點放在儲蓄,而不是快速致富。

巴菲特也認為,人們最大的錯誤,就是不明白應該要越早養成儲蓄的習慣越好。當你儲蓄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再去想要如何快速致富。如果要緩慢逐漸地變富有是一件滿容易的事情,但是要一夜致富幾乎是比登天還難的。

5. 當股價下跌時,買進,不要賣出。

當投資者因今年10月份因為可口可樂和IBM的股價下跌,而賠了20億美金時(約為台幣600億元),巴菲特卻非常冷靜,且沒有因股價下跌而拋售股票。當然,對於巴菲特來說,那樣的損失可能只是小錢而已,但是他同時也認為,沉不住氣的投資者幾乎是不可能成功的。

巴菲特也說:「當股價下跌時,我會買進,股價跌越多,我越會去買它。如果你告訴我下周整個股市會重跌500點,我還是會去買這些股價下跌的股票。我不知道如何明確地知道整個市場的走向,但我知道要如何挑選合理的生意機會,而後給它夠長的時間去成長和改變。」


6. 不要再假裝你是一個專家了。

「如果你不在你了解的東西上投資,那麼你只是在賭博而已。」巴菲特曾經這麼說過。這也是他自己投資時最主要的原則之一,而這也是為什麼高科技產品、黃金和航空產業不是他投資的主要目標。

巴菲特更表示:「你不需要為了獲得高報酬而去成為某些產業的專家,但是如果你不是某方面的專家,那麼你一定要知道你的底線在哪裡。讓事情保持在最單純的狀態,不要孤注一擲。當某些東西告訴你它是保證高投資報酬率的,那麼它的風險相對也高,一定要馬上拒絕它!」

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中庸之道

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的, 無所謂無的;

這正如地上的路...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便成了.

故鄉  ~  魯迅

*****

財務自由之路走多了, 也便成了.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澳門樓10年升10倍 濠客過江買港樓

近年澳門政府年年派錢,最新失業率更低至1.7%,香港人看在眼裏,當地經濟實在好到不得了,但兩地的樓市一樣瘋狂,澳門今年第二季住宅每平方米價格突破11萬元,是2004年全年的逾10倍,升幅比香港更誇張;而澳門最新公布2014年第二季個人入息中位數為1.3萬元,僅較2004年同期增加1.6倍。與本港相同,買樓置業對澳門年輕人而言,都是遙不可及的願望。澳門樓價高企,租金回報亦不及港樓,有投資者轉投本港樓市,成為撐起香港樓價的一股新勢力。

港澳青年都因置業煩惱抓破頭皮,較幸運的是,澳門的上一代不少有自置物業,買不起樓的青年人,結婚後有人選擇與父母蝸居同住,同時趁旺市投資賺首期。近600平方呎的兩房一廳單位,住了阿偉夫婦兩人,還有他的父母和妹妹,「結婚後,父母將房間讓給我們,他們與妹妹同房。」

29歲的阿偉大學畢業後,入職澳門政府做公務員,太太Catherine從事文職,兩人月入合共約4萬元,他們曾經想過搬離家人,只是澳門的樓市,無論是買是租都叫人吃不消。「兩三年前一個兩房一廳單位,大約200多萬元,當時剛出來工作,人工不高也付不起首期,到今日儲了錢,樓價已經升一倍,實用面積500平方呎的電梯單位,20年樓齡最少要400萬元起跳,新樓更要800萬元。」

阿偉父母不想兒子花錢租樓,於是提議住在一起,至今成功儲了七位數字,算是跨了半隻腳做業主,但因澳門設按揭上限,購買500平方呎單位如要600萬元,便要付四成首期,「現在首期最少要200萬元,到儲到都不知樓價會不會再升。」

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數據,澳門樓市成交量近年一直下跌,同期樓價卻不斷攀升, 難怪兩口子對置業已沒有抱太大期望。「根本就是『乾升』,就算政府宣布加建經屋(經濟房屋,類似香港居屋),樓價都不會因為供應增加而下跌。」

澳門租金回報不及港

為了早日圓置業夢,阿偉與友人合資買入澳門一個車位和中山的住宅單位,打算日後賣出獲利當首期。近年澳門車位最高升至200多萬元,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數據,今年第二季有1,088個車位成交,平均每個152萬元,較去年同期上升42%,比較2012年同期更上升超過一倍。

阿偉投資車位博升值,但他說近來澳門人已轉投到香港買樓投資,「因為香港租金較高,相對回報率比澳門住宅高,新界區兩房一廳,300多萬元有交易,這價錢在澳門只能買30年以上的唐樓。」以細單位為例,澳門統計局數據顯示,少於50平方米(約538平方呎)的住宅單位,今年第二季每平米價格為128,046元;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數據則顯示,少於40平方米(約430平方呎)的住宅單位,今年6月每平米價格介乎89,743至126,511元。

阿偉說,在澳門做業主,毋須擔心單位會空置浪費,因為當地現有1 3 萬名外勞, 基建項目一個接一個,造成源源不絕的租務需求。「兩房一廳唐樓單位,可以放7張碌架床,每人收500元床位費,每月有7,000元租金收入。」兩地樓價相若,但租金回報始終不及香港。

以天水圍嘉湖山莊為例,最近一低層單位以290萬元成交,實用面積446平方呎,同類單位近日以8,800元租出,租金回報率約3.6%;而位於澳門市區的寰宇天下,一低層單位近日以918萬元成交,建築面積1,180平方呎,同類單位以1.5萬元租出,租金回報率只有1.9%。
港珠澳大橋推高樓價

澳門的上一代少有投資概念,但近年當地經濟暢旺,觸發資金向外流,澳門現時最少有5間地產公司賣香港樓,紛紛在澳門舉辦香港樓盤展銷會、睇樓團等。「一個月最少有10多20宗一手交易。」有組織香港睇樓團的澳門浩楓地產總裁余浩銘說,「澳門樓已升到一定高位,無論舖位或住宅的租金回報只有1%至2%,投資客想分散投資,加上一手供應少,成交量跌,全澳門5,000多個經紀都要找出路。」

相比內地和海外樓盤,澳門人對香港樓盤信心較大,「不需要擔心爛尾,又容易睇樓又易管理,現在香港一手樓盤有不少優惠,澳門盤是沒有的。」即將落成的港珠澳大橋,也是澳門人考慮的投資因素,「大橋在澳門坐落的東方明珠區,新盤建築呎價已過萬元,反觀香港東涌的新盤,實用呎價都是七八千元,無論是自住交通或投資升值潛力,對澳門人有相當吸引力。」

他說現時主要是持香港身份證的澳門人赴港買樓,但亦有少數投資客情願給15%買家印花稅都照買,最年輕買家只有30多歲,近日更有不少人查詢500萬或以下的香港二手細價盤,「我們貨源不足,經紀在香港都不能做買賣,最多只可以轉介香港經紀和陪在旁邊,很多人會自己去香港找經紀。」

泡沫成形爆破未到期

澳門樓市在經濟急速增長下成長,當地學者也相當關注,澳門大學財務學教授黎寧研究當地樓市多年,她說新樓質素較以往高,樓價較高是合理,但自2006年至今的升幅,已不是質素可以解釋,而是需求帶動。

與香港的情況相若,澳門的住屋需求增大,市民生活水平卻追不上樓價,形成落差。「早期起的都是大單位,與市場需求不配合,到現在樓價升高,細單位的價錢已太高。」她又說澳門投資者買樓後不急賺,價錢企得較硬,「樓市泡沫早已存在,但目前看來泡沫都很難爆。」

撰文:馮樂琳

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買錯股票須砍掉重來

上回提到,及時止蝕有助避開熊市中後段的大跌。很多大師級的投機者或投資者皆十分注重止蝕,回想筆者當年初初涉獵股票,亦只會想着買入這隻股票,我可以賺多少,但當時有一位前輩則跟我說,你要先問自己,買入這隻股票,你最多可承受多少損失?當時仍未明白這個道理的我,當然在市場上上了寶貴的一課,後來定下止蝕和留意注碼便成為筆者的口頭禪。

人其實並不喜歡止蝕,在行為金融學上有一理論名為處置效應,指出投資者處置股票時,傾向賣出有盈利的股票,而繼續持有虧損的股票。而《快思慢想》的作者康納曼亦用數據證明,大多數人在面臨獲利的時候是風險規避的,相反在面臨損失的時候是風險喜好的,故此大多數人都不願止蝕,反而速速賣掉有盈利的股票,結果便是往往「贏粒糖,輸間廠」。根據中國基金經理趙學軍的研究,處置效應在中國情況更甚,筆者認為可能與中國人更愛面子有關吧!

強如筆者偶像傑西.李佛摩都十分強調止蝕和「溝上不溝落」。無論如何厲害的投資者亦不能完全控制市場,就如拖累霸菱倒閉的利森(Nick Leeson),作出大量日本日經指數的期指及期權交易,賭日股不會大幅波動,當神戶大地震發生令日經指數暴跌千點後,他非但不作止蝕更不斷加碼,結果大如霸菱銀行亦於一夜間倒閉。另外瑞銀的阿多博里(Kweku Adoboli),面對一筆40萬美元的交易損失,不但不面對錯誤,更訛稱已經做了止蝕,結果瑞銀要為他賠上了20億美元。他們都曾經自以為可完全了解及控制市場,結果做成無可挽回的損失。所以我們並非要控制市場,而是要透過不同方法去控制風險,而止蝕便是其中一個方法。

止蝕的原則是要守住資本,一隻股票如果令資金虧損了10%,要追回虧損,是需要有11.1%回報,如果令資金虧損了五成,要令資金返回原本規模,更需要有一倍回報,要找到十多二十個巴仙回報仍有可能,要找到一倍回報,其難度與所需時間相信大家心中有數,一次失誤將令你需要很長時間才有翻身機會,這將大大減慢資本增值的速度。

就如同《男兒當入樽》內的安西教練說:「一個籃板球有4分的價值,因為可以少失2分,同時得到2分的進攻機會。」止蝕其實亦一樣,可以給予投資金雙倍價值。如果做好止蝕,不但可以避開繼續下跌時的虧損,同時保持資金靈活性,避免「短炒變長揸」,影響本身資金流,令資金失去機會成本,錯失了其他機會。

灝昇

炒股不買樓 來去一場空

香港作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因此,買賣股票及金融產品早已成為港人的重要投資活動,其受歡迎程度,比物業投資更深入民心,基於投資金融產品的資金快來快去,加上倘遇到大牛市,要賺錢比投資買物業來得更快捷更有效。

基於投資股票金融產品太方便太容易,所以市場上有不少全職或半職的炒股達人,部份更認為炒股才是王道,最近有一位業界中人表示,基於炒股賺錢易,所以他建議市民無必要買樓,原因現時有不少公司債,息率已逾10厘,既然如此,投資者可買入該等公司債,收取的高息,以幫補租樓的日常開支。

要知道,投資公司債,息率雖高,但息越高公司債違約的機會亦越高。2008年金融海嘯前,不少投資者大手購入該等資產,結果當中不少違約變成廢紙。

不買高息債,買賣股票又如何?最近股民及專家熱衷滬港通,結果因反應差到難以置信,事前大手入了市者,隨時又中伏。有位炒股炒樓的業界老手曾向筆者表示,炒股30年,所賺的不多,但反觀買樓的投資回報,高得出奇,筆者反觀本身的情況,亦有類似之處,股票買賣越多,所賺越少,反觀死揸物業不放,就賺到出乎意料之外,因此,筆者深信買股細炒只能怡情,若要賺大錢,就不能沒有投資物業了。

何熊煇

2014年11月18日 星期二

打算月供渣打

今天見到渣打銀行 (2888) 跌至新低 112.9

打算下個月啓動月供股票計劃,

繼續累積被動收入,保守大約有 5 厘息,

向財務自由之路前進。

*****

低處未算低,111.6   as at 19 Nov 2014

52周最低 110.4

2014年11月5日 星期三

投資盈富好過買樓

誕生15年 累積回報1.7倍 
投資盈富好過買樓




盈富基金(2800)誕生15年在即,至今連股息累計回報有1.7倍,每年複合回報近7厘,雖然跑輸兩電一煤的公用股,但表現遠勝滙控(005)、和黃(013)、中美股市甚至樓市。專家表示,過去15年本港資產市場經歷多次大動盪,加上息口長期低企,盈富仍是長線投資的合理選擇,惟從內地潛力及新興高增長企業頻生的角度,散戶亦可放眼A股ETF及以「膽拖腳」形式投資。

盈富於1999年11月12日以13.8元上市價掛牌,股價表現一直緊跟恒指,截至上月底止,15年股價累升約72%,連同股息的總回報則高達173.5%,每年複合回報近7厘,與恒指有0.1個百分點的誤差,資產規模由333億元倍增至600億元,表現則跑贏樓市,但跑輸商品(見另文)。

大幅跑贏通脹及存款息


相比之下,盈富表現較滙控及和黃分別年複合回報3.7厘及4.9厘高,回報亦比投資部份本地地產股理想;不過,過去多年公用股受惠資金追捧高息資產,兩電一煤賺息之餘也賺價,煤氣(003)連股息回報高達5.6倍,大幅拋離盈富(見表)。

浸大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麥萃才表示,盈富複合年回報7厘,已大幅跑贏通脹及銀行存款利率,加上恒指目前市盈率(PE)約11倍,仍較30年平均數低,對長線投資者而言是「可以接受」,雖然公用股在環球低息氣氛下跑出,但相關企業盈利受管制,棄盈富取公用股做法有風險,亦達不到分散投資的作用。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亦指盈富表現算合理,不宜轉向單一股份投資,「15年前揀中兩電就話啫,如果揀中電盈(008)咁點算」?

家籲買A50中國


不過,對於長線又求增長的投資者而言,專家亦建議可稍作變通。譚紹興指,在滬港通開車後,A股勢納入MSCI指數,按台灣韓國經驗,指數將大有機會爆升,因而較看好A50中國(2823)在未來10年表現,並估計「如果盈富可以維持每年7厘回報,A股就應該有12厘」。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建議投資「第二啲」,因恒指汰弱留強的優化功能不足,太多資產型股份如地產股審慎「唔出事」,沒機會被淘汰,窒礙爆發力強股份可加入,如當年思捷(330)惡化多年後才踢出藍籌,認為盈富僅適合回報要求不高的投資者,建議自組組合,以友邦(1299)、港交所(388)、中移(941)及騰訊(700)做膽,其他腳自行拖。

值得留意是,雖然盈富與MSCI香港15年股價回報同樣為約七成,但後者連股息回報則高逾兩倍,複合年回報近8厘,跑贏盈富。麥萃才表示,股息回報多寡與資產組合有關,由於部份國企一直遭詬病不願派高息,不排除是兩者股息回報有差距的原因;譚紹興則指,指數買賣基金(ETF)與基金運作有別,因此倘選中高增長市場,股息回報不應該是ETF投資者的最重要考慮。






長期投資首重股息

15年前盈富基金(2800)上市,當年我很積極地向股友們推薦,並以1964年恒指創辦時的100點與盈富基金上市時的水平比較,得出的結論是,過去恒指每年複合回報率逾10厘,另加約3厘的股息,的確是很不錯的長期投資工具。

昨日為慶祝盈富基金上市15周年,《蘋果》做了一個專題報道,發現盈富基金在過去15年的複合回報率只有7厘,低於我於15年前的期望,不過,特別過去六年,銀行利率接近零水平,長期持有盈富基金該是不錯的長期投資工具,更特別適合長期定額投資,即不論股價升跌,每個月一領工資,就投入固定的工資比率買盈富基金,由年輕時買到退休,回報必定能令你滿意。

不過,我們取兩個固定點來計算長期回報率,實際上也不太可靠,也不太合理。

舉個例,若我們以2007年10月的高位來計算盈富基金的長期回報率,那麼複合回報率肯定遠高於7厘,相反,如我們以2008年10月的低位來計算,則長期複合回報率變成負數,因2008年10月,盈富基金的價格比1999年上市時更低。

因此,上述的計算,實際上並不科學,對真正的長期投資者而言,唯一實在的回報是收股息,股息才是真正放入口袋裏的錢,一個人如果每年收股息的收入,相等於或超過他的工作收入,這個人就達到了真正可以不必為五斗米折腰的境界,因為他已經有了五斗米,是財務自由的人。

曾淵滄

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長線投資物業更勝買股票

外圍政經環境持續不穩定,加上樓市辣招的負面影響揮之不去,對個別賬面賺價不少的業主而言,賣樓套現確實是一個很大誘因。不少賣樓套現的業主,會將資金投入股市,以免資金的購買力被通脹所蠶食,不過,不少人多年的經驗,買樓更勝買股投資。

筆者認識一位業主,在今年初將一個自住的單位售出,套現800萬元,扣除按揭餘數後,手頭上可備用資金多達600萬元。該位業主隨即將資金分段入市買股,間中亦有炒賣股票衍生工具。基於該位業主深諳金融知識,加上運用衍生工具手法靈活,年初至今獲利30萬元,平均每月淨賺約3萬元,以這樣的成績評審,算是股場高手。

不過,反觀他沽出的物業,年初至今升了約百分之八,增值逾60萬元,按此計算,揸樓的賬面回報,高於其股票投資1倍以上。

此外,該位業主因賣樓後,以月租16,000元,租入一單位自住,因此扣除約15萬元的租金開支,實質回報僅約15萬元,這樣調整後,繼續揸樓回報較買股高三倍。

有位資深物業投資者對筆者說,他18歲開始炒股,炒炒賣賣前後30年,但回報基本上是零,但他買入的多項物業,至今賺幅由五成至15倍都有,因此他笑說,買股只是為怡情,不要太認真,最終賺大錢的,仍要靠物業。

何熊煇

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25歲的你其實有八千萬

八千萬,如果唔係中到超級六合彩,一生人要搵到呢個數字,特別對於同我一樣係八十後的朋友嚟講絕對覺得係遙不可及,窮一生精力都未必搵到。
的確,六合彩、過大海可以幫大家一朝致富,但係對我呢啲機會主義者嚟講,此等負期望值的遊戲只有一億五千萬元這異常的情況出現時,才有值博率。
其實要中頭獎不一定要靠運氣,只要你有恒心、決心就可以。
福布斯曾經有一個虛構人物的富豪榜,當中喺2011年排第二的是《暮光之城》中Edward的父親Carlisle Cullen,福布斯話佢致富的方法係透過三百多年的複利增長同投資增長令佢身家可以贏到Ironman Tony Stark同Batman Bruce Wayne呢兩個虛構大富豪。雖然人物係虛構,不過個理論非常真實。

儲錢投資 持之以恒


同大家計一條簡單的數,假設大家係一個正常的八十後,大學畢業出嚟做嘢開始,每月儲4,000元,返咗三、四年工,啱啱25歲,都儲到10萬元本金作為起步。每月儲4,000元?個個月人工先得萬幾,又要家用,又要裝身,仲要換iPhone6 plus,對上部電話仲未供完呀,一個月點儲4,000元?我相信事在人為,我有一個朋友曾經喺四大會計師樓做,佢一開始時月薪只有一萬多元,而佢為咗儲錢結婚同買樓,出去做多份兼職,辛苦程度不言而喻,結果他在三年內儲得接近50萬元並成功上車,佢嗰時每個月儲接近一萬。如果用複利率計一計,你現在每花的4,000元,到你60歲時可以變成10萬、20萬元,甚至50萬元時,你仲捨得使呢4,000元嗎?

為方便計條數,我當每月儲起的4,000元喺嗰年唔投資,年底時才一次計入資金做下一年年頭本金,假設平均每年投資回報為16%,即係第一年年底(26歲)就會有11.6萬元加上你當年儲的4.8萬元,總共16.4萬元,並以此作為第二年起步本金。
去到呢度,大家可能會諗16%回報點拎呀,我買層樓收租都得4厘回報咋。所以學曹Sir話齋,後生仔唔好淨係諗買樓,諗吓點樣增值你的財富,其實過去50年間恒指計及股息複合年度化回報有成15%回報,而煤氣(003)、長實(001)等大型藍籌回報更唔止呢個數,即係話,只要你平均跑贏恒指1%便可獲得你的頭獎。搵16%回報只係技巧,最重要的係你要有明確的目標同埋一個啱的方法,一億五千萬、八千萬、三千萬都只係一個數字,只要你用對方法,持之以恒,你可以得到同等價值的頭獎──財務自由。

當你好似上面咁做又持之以恒,到32歲時,屈指一算,你已經晉身成為一個百萬富翁,而46歲時你已經係一個千萬富翁,60歲時,你的財產已經去到八千三百三十多萬元,到時你都可以同人講一句「你今日冇!但你將來會有!」。
有傳愛因斯坦講過:"compound interest is the most powerful force in the universe"無論佢有冇講過,人搵錢不如錢搵錢,只要你開始計劃你的未來,複利增長同時間會幫你的財富增值,幫你中到頭獎。搵錢只不過係一個過程。
當你得到頭獎,價值在於可以自由自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小王子》的作者Antoine de Saint-Exupery亦說過"A goal without a plan is just a wish"(沒有計劃的目標只是希望)。
25歲的你、八十後的你,擁有八千萬係你的希望定係你的目標?
灝昇

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夠用而不是多

財務自由的另一個背後意義是「夠用」。

沒有認識財務自由之前,一直以為錢愈多愈好,

一千萬夠嗎?一億呢?又十億呢?再來一個一兆又如何?

問大多數人答案是愈多愈好,

我們没有辦法克服人性弱點「貪婪」,就從理智上去克服;

需要不太多,想要郤太多造成浪費,無止境的去貪。

*****

人民幣到期了,又玩螞蟻搬家,

轉去渣打銀行放二萬定期一年 3.4厘,收息690人民幣,約870港幣。

*****

最近的「佔中」事件,瘋子保持中立,

警方維持社會秩序,值得讚揚,學生爭取普選也是証明末來新一代是有希望旳。

2014年10月6日 星期一

好消息入貨非出貨

過去幾天,我沒有任何行動,股票是沒有買也沒有賣,我自己覺得不論買或賣都是在賭佔中結局。

1989年六四事件之後,財經名人曹仁超公開呼籲投資者趁低吸納,他的成功是靠冷靜分析。

當年,我的行動沒有曹先生那麼快,我是在7月份參加一個桂林旅行團,到內地看看,評估局勢,認為中國絕不會因六四而走回頭路後才開始投資股票,並在1990年買下在港第一個物業,持有至今。

我較謹慎,不會在亂中豪賭,等亂局過了才入場是買貴了,但不會賭錯。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我到格林斯潘出手救市才追入,

2003年的經濟大衰退,我也是等到中央政府推出自由行後才入市。

還有2008年,我同樣是耐心地等,等到溫家寶宣佈4萬億元基建後才入市買股票。

許多人都認為,投資智慧之一是「趁好消息出貨」,而不是在好消息確定後才入市,但是1998、2003及2008年三次的入市,我都是等真正的好消息出現後才入市,我的行動似乎違反了「趁好消息出貨」的傳統投資智慧?

我為甚麼違反傳統的投資智慧?

理由是我並不認為這是正確的投資智慧,而只是投機智慧,而我是投資者,不是投機者。

曾淵滄

2014年10月3日 星期五

上善若水

 「上善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白話譯文:

        最上等的善就像水一樣,看似柔弱卻是包容,
        水的善,利益了萬物,而不與他們爭鬥,
        處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卻因而接近於「道」。

        處世要好好學習大地的渾厚,

        用心要好好學習深水潭子般的包容,

        交往要好好學習人際的真實感通,

        說話要好好學習信用的確定,

        為政要好好學習治事的穩健,

        行事要好好學習才能的運用,

        變動要好好學習時機的抉擇,

        正因為不去爭鬥,因此不會招來怨尤!

  藥方:

        別人以為你是柔弱,其實這是包容,包容可以免除鬥爭!

        事情總有個定準,要抓準它,不要放過,也不用擔心;

        治事要穩健,注意時機的抉擇,當斷則斷,不要猶豫!

        該做的好好做!做你喜歡的,喜歡你所做的!無怨無悔!

2014年9月27日 星期六

股民常犯的三個錯誤

華爾街日報昨日有一篇關於投資基本法文章,話投資者不斷犯三個錯誤,幾有趣,值得分享。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Morgan House話由於市場是不可測的,再加上人是情緒化的,兩個因素加起來,結果便做成投資者錯誤行為及悔恨。

股民通常高買低沽,這可以每年造成1至4%的損失(對不頻密交易的投資者),令回報低落。以10年計,投資10萬,年回報7%,可以變成38萬,只有4%年回報,就只得22萬,差別極大。

當中又有三個錯誤是投資者不斷地犯的。

第一係太多投資者太過自信,錯誤評估自己的情緒,而情緒令他們經常做錯事。

例如好多人相信自己係可以如股神講那樣,「在人們恐懼時貪婪」,但現實上並非如此,因為驚慌係一種非當強勁的情緒,在做決定時,往往比邏輯更有支配性,如果你在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騰晒雞」,拋售手上的股票,你的風險胃納指數其實唔高,根本做唔到「在人們恐懼時貪婪」,這種恐懼情緒的遺害是你通常會在低位嚇到沽貨,只會在看似好安全的環境中入市,低沽高買。所以,首先不要對自己太有自信,以為一定會做得對,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第二個錯誤係未能夠明白股市波動係正常不過的事。

拿破倫對軍事天才的定義是一個人能夠在周圍的人都瘋狂的時候,做平常(average)的事情。這個定義也適用於投資,事實上,你無需是一個天才,也能夠在過去十年間的股市做到不錯的表現。

你只需在2008年,周圍的人都非常瘋狂地恐懼的時候保持鎮定就可以。要做到這樣,你只要在股市向下的時候謹記著股市下跌是正常不過的事情,沒什大不了的。由於好多投資者唔明白大市變動係好正常的,將會認為跌市好不尋常,他們便會十分關注,十分緊張,繼而採取行動,例如沽貨走人。據耶魯大學經濟學家Robert Shiller的數據顯示,由1900年至2013年,扣除通脹及股息影響,美股平均每年增長6.5%。大市正在某段時間亂套是正常的,事實上年度最大的上下波幅,其實只有23%。

投資者經常尋求市場下跌的解釋,其實最老實嘅答案係:股市有時就係咁。就好似天氣一樣,有時熱,有時冷。投資者太過關注股市的升跌,只會做成過度的分析、緊張,以至做出錯的動作。

第三點係試圖預測股市的走向。股市的不可預測性未能阻止投資者要預測股市的欲望。

前聯儲局主席格林斯潘去年話,我們未能做出準確的預測,但我們仍然假裝能預測,但我們真的不能夠。投資銀行Dresdner Kleinwort出了一份關於市場上的分析員在預測股價、利率以及GDP增長準確性的報告,他的們的準確性都好糟糕。不過,當中卻發現一個普遍現象,就係預測及實際結果有一個滯後關係。分析員會等待至股價上升之後,然後預測股價會上升。利率下跌後,預測利率會下跌。其實他們只是告訴我們已經發生了的事情,對未來將會發生的事情,講得好少。

作者指出沒有預測的世界並不恐怖,只需有足夠容許錯誤的空間便可。偉大的投資專家Benjamin Graham曾經提過關於要有一個安全空間(應急的資本、彈性的工作以及避開貴價的股票)的目的,就是「無需對未來作出準確的預測」。我們操控不了市場下一步會怎樣,但我們可以完全控制自己對市場表現的反應。

陸羽仁

2014年9月22日 星期一

四則故事

有一天,狗問狼;妳有房子車子嗎?狼說沒有。狗又問;妳有一日三餐和水果嗎?狼說沒有。那妳有人哄妳玩帶妳逛街嗎?狼說沒有。狗鄙視的說;妳真無能,怎麽甚麽都沒有!狼笑了;我有不吃屎的個性,我有我追逐的目標;我有妳沒有的自由;我是孤寂的狼,而妳只是一隻自以為幸福的狗!

哈佛一調查報告說,人生平均只有7次決定人生走向的機會,兩次機會間相隔約7年,大概25歲後開始出現,75歲以後就不會有甚麽機會了。這50年裏的7次機會,第一次不易抓到,因為太年輕;最後一次也不用抓,因為太老。這樣只剩5次,這裏面又有兩次會不小心錯過,所以實際上只有3次機會了。

老人對他的孩子說:「攥緊你的拳頭,告訴我甚麽感覺?」孩子攥緊拳頭:「有些累!」老人:「試着再用些力!」孩子:「更累了!有些憋氣!」老人:「那你就放開它!」孩子長出壹氣:「輕鬆多了!」老人:「當你感到累的時候,你攥得越緊就越累,放了它,就能釋然許多!」多簡單的道理,放手才輕鬆!

弟子問老師:「您能談談人類的奇怪之處嗎?」老師答:「他們急於成長,然後又哀嘆失去的童年;他們以健康換取金錢,不久後又想用金錢恢復健康。他們對未來焦慮不已,卻又無視現在的幸福。因此,他們既不活在當下,也不活在未來。他們活着彷彿從來不會死亡;臨死前,又彷彿從未活過。」人生的一切不是算來,是善來的;不是求來,而是修來的!

2014年9月20日 星期六

成功的秘訣在堅持

Napoleon Hill出生於美國的一個貧窮家庭,他一邊上大學,一邊為一家雜誌社工作。20歲時,他採訪著名的鋼鐵大王Andrew Carnegie,採訪了三天,結束時,Carnegie說,如果委託年輕的Hill一項他自己想完成、卻已力不從心的任務──訪問、研究眾多成功人士,總結他們的成功經驗和規律,給他人及後人以精神指導,Hill願不願接受。這會耗盡Hill一生的精力,而鋼鐵大王表明不會給他一分錢資助,只是介紹關係。Hill在半分鐘內就表示接受,而且堅定說他會有始有終。

其後,Hill採訪了500多位成功人士,包括發明家愛迪生、電話專利者貝爾、汽車大王亨利.福特、威爾遜總統、羅斯福總統等殿堂人物。在研究和思考他們的成功經驗基礎上,再憑着個人的毅力,他找到了成功人士的人生真諦,寫下膾炙人口的《成功法則》,使他成為最著名的勵志導師。

他總結的成功秘訣是什麼?一言以蔽之,就是堅持:「90%的失敗者並非被擊倒,而是放棄堅持。失敗有千百種形式,但成功關鍵只有一個──執着。」

成功緣起於失敗。通往個人成功的路上,每個人都會遭遇到困境挫折,有些人選擇退卻,偏離他們計畫的道路。然而,大部分成功的人,都是那些堅守自己原則和目標的人。即使盡了全力嘗試之後仍然失敗,也不要退卻,不要在生命走到盡頭時悔不當初。永遠要相信,失敗之後還有第二人生。

Hill表示,在追求這個人生目標過程中,最大障礙是說他不自量力的親友,罵他怎麼可以無償為首富工作二十年。他發現當一個人有迫切需求時,找人幫忙很難;而當一個人克服障礙、得到認可,再不需要幫忙時,全世界的人都想為他做些什麼。

李怡

2014年9月13日 星期六

夠錢就買

近期樓價不斷持續反彈,政府不斷呼籲想入市的人士須三思而後行,小心樓價會因外圍因素變差而掉頭向下,按此邏輯,物業買賣必須小心衡量後才入市,這樣勝算才高,但實際情況是,夠錢就買,不深思熟慮就下注,贏面更大。

不少投資專家經常說,買樓前要先評估自己的工作狀況,倘看不清工作前景,就算儲足首期,也不要輕率入市;

事實上,現時不少尚未入市的人士,都是這樣想。不過,想深一層,要看清工作前景、經濟情況才入市,那就永遠都不能入市,因為無人能夠準確預測將來。

筆者認識一位投資者,閒時喜歡看樓,一次路過一個樓盤,看完示範單位後甚感滿意,於是用不足十分鐘的時間,計一計自己首期夠不夠,每月供款多少之後,就立即入市,一年多後,有關物業的樓價,已上升兩成多。

此外,最近又有一位投資者,早上得悉一個停車場低價放售,下午已決定購入,結果買入後不足一個月,其中近半數車位已成功轉售賺錢。

買樓自住,其實考慮更簡單,首期足、供款夠,理應就可入市,短期升跌不應太過記掛,因為樓價波幅有時很難預測;

但中長線而言,仍會反覆向上,長揸贏面甚高,大富人大跌市入市,中富人儲夠錢就入市,窮人則永遠只想入市。

何熊煇

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亂炒不如低吸盈富

有報道指不少基金跑輸盈富基金(2800),其實也不足為奇,早前曾建議想買港股但沒有明顯的心水板塊,最好買盈富;
一來它跟足恒指;二來使費夠平,不論是一筆過入市或平均成本法分注累積,適合保守投資者。
很多喜歡炒股的朋友一直不/屑買盈富基金,因大部份時候,個股表現一定跑贏指數。
我建議大家若有閒錢,不妨將注碼分兩份,一注按自己用開方法常規炒作;
另一注則買入盈富基金作中長線投資,大家一定會發現當中的分野,且買盈富基金的長線投資回報相當吸引。

亦可考慮平均成本法


買盈富的好處是不需太用腦,技術含量亦不用太多,加上每年基金內藍籌股的穩定派息,已是不錯的抗通脹部署。
至於整體投資回報高低的分野,竅門取決於入市策略。如注碼有限,仍建議用定時定刻的平均成本法分注入市,雖是悶蛋一點,但長遠而言,回報(加上派息)相當穩定。
如果注碼大一點而入市可彈性一點,我建議一年可分兩次機會入市。
按多年經驗,不論是在牛市或是熊市,恒指一年起碼有兩次的明顯調整,指數回吐幅度起碼有2,000點左右。每次當市場出現恐慌拋售,或者財經報說大市低處未算低時,不妨先下一注買盈富基金。
以此策略定期入市,長線回報相當不錯,比起亂炒亂買,更為上算。
陳永陸

2014年9月11日 星期四

價值投資者

股市永遠是猜謎遊戲,我們在猜其他人會做甚麼,並趕在他們之前行動。

對價值投資者而言,滬港通不是甚麼重要概念,更重要的是中國經濟改革,滬港通只是經濟改革眾多環節中的一環。

價值投資者永遠只買便宜貨,絕不高追,既然不高追,就不必擔心股災

價值投資者也必須長期持有一筆現金,等候機會出現。

如果機會出現時沒有錢,就無法抓住機會。


滬港通再過一個月就開通,我們的確應該準備一些錢等正式開通後入場買A股,買股價遠比H股低的大藍籌A股;

特別是股息率高的大藍籌股,這種股符合進可攻、退可守的原則,這個原則放諸四海皆準;

當然,條件是那時候股價仍然不貴。

曾淵滄


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變幻是永恆

變幻是永恆!何來苦! 

有緣人為我,好人是人、壞人亦是人。

人有生命;宇宙、動物及植物也有生命。宇宙眾生皆不斷變動及長成。日夜交替、花開花落、生老病死只是宇宙眾生自然現象,變幻就是永恆。

默觀變幻,自會改變對不喜歡現象的感受。我的感受很可貴。若我不懂得善用它,我會被它拖垮。

我喜歡晴空、健康、財富、朋友、充足個人空間、舒適的生活等。若它們離開我,我會不開心,覺得自己在受苦。

忙碌有時,迫車迫船有時,排隊有時,停水停電有時,窮有時,損失家人朋友有時,退休有時,病有時,死有時。我不喜歡面對此情景,所以覺得受苦。

步入中年後,知道有更多機會面對老病死、求不得、愛樂離、苦困等人生必經的苦難、困境、逆境、絕境等。

我不希望做一位愁眉苦臉、怨天尤人的長者,帶著怨氣度過晚年及餘生。我決志觀照痛苦,看清楚它的真本性,化解它的威脅,轉變面對苦的感受。

我告訴自己樂與苦是人生必然的經歷,最重要是感受每天苦樂的時刻,活於當下,因為每一個當下都是神的恩賜。在每天簡單的生活中,訓練自己用積極態度接受苦或樂。這樣的訓練是需要耐力和恆心,而且要訓練一段較長的時日才收效。

以下的生活片段,可解釋我如何在化解痛苦的路途中,慢慢摸索痛苦的真諦,學習面對它。

早上起床梳洗時,感謝主賜我有能力起床、有水梳洗,慢慢感受梳洗時的快感。祝願臥床的病人早日康復。知道某年某月,自己亦會臥床不起,需要他人照顧起居飲食。

乘坐擠迫的車輛出外時、日夜忙碌做工時,慶幸自己有機會上班、掙錢。刻意品嘗迫車迫船、日做夜做等不舒服的感受,知道隨後可能會失業或退休。

見聞眾生不幸時,為他們送上遙遠的祝福。如有機會,盡綿力減輕他們的苦痛。深感今天發生在眾生的不幸,遲早會降臨自己及家人身上。

捐血時,不打麻醉針,刻意感受痛的滋味。 

年尾超市大減價時,推著購物車在堆滿貨物、狹窄的通道購物真是很辛苦。人車爭路,分分鐘被車撞倒,被人罵。為省錢,賺積分,是值得的。亦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感受擠迫,可能被車撞的滋味。不過,這種滋味真是很難受。 

在很擠迫的快餐店進餐或圖書館看書時,面前來了一位身體發出臭味的客人或讀者,我迫自己繼續若無其事地慢慢進食或閱讀,並祝願他多些注意個人衛生。目前,我仍沒有勇氣抬頭望他一眼,希望他日可以。

家中突然停水停電時,用最簡單方法維持日常生活。行樓梯回家可以減肥,慢慢感受缺少水電的不便,須知道生活中最基本的水電供應,不是理所當然的,使我更懂得在行住坐臥中謝恩

晚上因腳痛而失眠,用簡單觀呼吸方法,轉移注意力到觀呼吸祈禱,逐漸腳部痛楚會減少。經歷苦痛後,更知道健康可貴,懂得謝恩,為病者祈禱。

有一位富翁,一夜之間變成一無所有,他很痛苦。他問智者,他何時會再感到快樂。智者告訴他,他的痛苦會慢慢消失,因為他會慢慢習慣窮困的生活。近期,有緣與釋囚交談,她由富家女成階下囚的經歷很痛苦。她說監獄生活不是想像中可怕,最重要是適應力和對前途的盼望。

每一個當下,或樂或苦,是恩典,我學習慢慢感受與品嘗,學習無論晴天雨天,花開花落,順境逆境,向我主、我天主哼出讚美詩。這學習道路是很漫長的,我會一邊上路,一邊學習,希望最後的日子之時,能帶著感恩的心情見祂。

希望有緣閱讀這篇文章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尋找適合自己的方法面對及正視痛苦。逃避痛苦比痛苦本身更可怕!

*****

如果我們要活得有價值,要追求成功,就要學懂如何去「變」!要知道學海無涯,學無止境,如果我們原地踏步,不求變的話,就不會得到更多的智慧。

我相信人的天性,是不希望發生任何改變的,我們的生理構造,只求每天能夠適應自身的生活環境,當適應過後,便會產生惰性,不想再有任何的改變,這是正常的,因為我們與生俱來本是如此,但是,在人類或其他生物的進化過程中,生物會變化,原是大自然的定律,特別是人類,我們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也是變化的一種,所以生存就是要求變。

在現今資訊發達,訊息一日千里的世界,姑勿論變化是好與壞,也只會天天發生,影響我們的生活,打斷我們的計劃。在這地球村內,我們每天面對的變化,已不止是眼前看得見,還有周邊看不到的,對於將來,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我十分欣賞一本書,書名是《The Worlds is Flat - Thomas L.Friedman》(世界是平的—湯馬斯.佛里曼) 。這本書刻劃出這個世界,原是變幻莫測,所以我們要裝備好自己,以迎接一連串的挑戰。大家應該要明白,如果我們要活得有價值,要追求成功,就要學懂如何去「變」!在我的新書最後一頁,也道出了這玄機,我特別寫了一個很大的「變」字,還加上一句說話「變幻才是永恆」。

奧巴馬能夠成就傳奇,關鍵也是「變」。他改變了美國夢的結果,令世人知道,原來黑人也可以當美國總統,因為「變」,令他能夠在白人社會為主導的美國站起來。大家都真心希望,能夠透過新領袖為自己、為美國,為世界帶出一條改變的道路,擺脫現時美國及全球經濟的問題。不論這個改變是好還是壞,我們還須拭目以待,用時間驗證。

在這個社會內,大家都不希望改變:富有的,希望身家不變;有名氣的,希望地位不變;高薪厚職的,特別在金融海嘯下,也希望職位不變,薪金不變;打工的,則希望環境不變;已結婚的,也希望丈夫 / 妻子一生不變,但你要期望環境不變、社會不變,身邊朋友的態度不變,伴侶一生也不變,有沒有反問自己:我們作出過甚麼改變,甚麼努力,來維持這Status quo (現狀) ?

身在這地球村,我們是被動的,我們可以主動做的,就是從自己出發去改變。嘗試每天從好的方面手去改變自己,例如:改變自己的壞習慣,加強生活紀律。假設你認為自己的知識已足夠,你也要改變,變得好學一點,從而得到啟發及領悟。

要知道學海無涯,學無止境,如果我們原地踏步,不求變的話,就不會得到更多的智慧。透過好的改變,你便會愈變愈美麗,愈變愈成功,愈變愈富足!

黃毅力

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

供樓最大的成本

供樓VS租樓的爭論,相信講十天都講不完,其實,兩者沒有必然的選擇,不同的投資環境會有不同的選擇,只要適當運用工具,租樓者可比供樓者優勝。

而這次我想講述供樓的潛在成本(包括金錢上及非金錢上),而這些成本是坊間很少人會談及或考慮到的。

而以下所講的供樓,是假設買了一層樓之後,自己住在其中,並一直供樓二、三十年,直至供完為止(即炒樓、買樓放租等都不計算在內)。

所以我今次想討論的,是打算一生只供一層樓,沒想過突破的人,可能有人會說有樓在手已不錯。但其實無樓者若擁有突破思維,必然比起上述的供樓者為強,思維如是,將來生活狀況如是。

以下講講供樓者有甚麼成本。供樓的首個成本是一直打工,由供樓第一天開始,就背負著一筆負債,每月都要乖乖依時還款,即無法停止工作,無法辭職後休息一下再找工作。

這個休息可能是幾個月,但就十分重要,因為工作間的休息能給你空間去思考,令你更清楚自己的方向,並找到更好,更高層次更高人工的工作,若你永遠只停留同一環境,生活就只能維持現狀,永遠不能突破。

供樓另一成本就是,難以辭職創業,創業最好的時機是「輸得起」的時候,有負擔的人難以放棄穩定收入的打工生涯,面對較高風險的創業路,因為供樓的人往往「輸唔起」。

而供樓的最大成本,就是令你損失了致富的機會,這是涉及機會成本的問題。當你選擇事件A,你就會損失了事件B、事件C…。

如剛才所講,供樓令你難以創業,即是你只能停留在原有的生活質素,難有真正突破。另一方面,每月都要將一筆不少的資金用去供樓,令你每個月可作投資的機會全都損失,辛辛苦苦供完二、三十年樓,放棄了不少享樂及機會之後,你亦只有一層樓,與財務自由或致富仍有相當的距離。

但若果將首期、每月供款資金用作投資、去創業,你才有真正致富的可能。當然,你可能會說很多不供樓的人都無法致富,甚至更加貧窮,而創業或投資亦有風險,在這裡我想講一個重要概念:成功的人凡事都將焦點集中在完成事情的可能性,而失敗的人則習慣將注意力放在不能完成事情的地方。

凡事都要有學習過程,一生供樓的人會有一層樓,但就損失了學習的機會,若將資金用於創業或投資,你可能會不斷面對失敗及損失,但卻伴隨著進步與得著,不斷學習加上經驗的累積,你的賺錢能力會不斷提升,當然你要學正確的知識,而非大家都用但以為是正確的知識。

慢慢你就會發現,自己的財務知識及能力已累積到某一水平,而達至財務自由亦只是時間的問題。

龔成

2014年8月16日 星期六

謝霆鋒的24句話

1、人在的時候 ,以為來日方長什麼都有機會, 其實人生是減法, 見一面,少一面。

2、別人怎麼看你, 和你毫無關系, 你要怎麼活 ,也和別人毫無關系。

3、面子到底多少錢一斤,我們為什麼要在乎別人的看法。

4、有一天你會明白,善良比聰明更難。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

5、不聞不問不一定是忘記了,但一定是疏遠了,彼此沉默太久就連主動都需要勇氣。

6、不要在心情糟爛差的時候, 用決絕的話傷害愛你的人。

7、有時候,沒有下一次,沒有機會重來,沒有暫停繼續。有時候,錯過了現在,就永遠永遠的沒機會了。

8、用心甘情願的態度,去過隨遇而安的生活。

9、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

10、有時候,我們明明原諒了那個人,卻無法真正快樂起來,那是因為,你忘了原諒自己。

11、一個人有生就有死,但只要你活著,就要以最好的方式活下去。可以沒有愛情,沒有名牌,但不能沒有快樂。

12、其實,人都是很賤的,愛你寵你的人你不稀罕,對你冷若冰霜的卻是窮追不舍。最後搞的遍體鱗傷的還是自己。

13、不要的東西, 再好也是垃圾。

14、如果你沒瞎, 就別用耳朵去了解我。

15、真正的牛逼不是你認識多少人,而是你患難的時候還有多少人認識你。

16、那些不需要解釋的事情, 從你張嘴那一刻起 ,你已經輸了。

17、很多人闖進你的生活,只是為了給你上一課,然後轉身離開。

18、距離,產生的不是美,而是詮釋了不堪一擊的愛情。

19、人生煩惱就12個字:放不下、想不開、看不透、忘不了。

20、女人沒魅力才覺得男人花心,男人沒實力才覺得女人現實。

21、慢慢的,長大了,卻感覺變沉默了,懂得多了,卻不快樂了。

22、明明不是陌生人,卻裝的比陌生人還陌生。

23、跟自己說聲對不起,這些年一直沒學會愛自己。

24、在乎才會亂想,不在乎連想都不會想。

2014年8月15日 星期五

聚財

人到中年啦,究竟有乜嘢,可以作為較長線嘅投資呢?有人問起,買基金好唔好?我認為基金其實都有好嘢,但唔係有研究,多數唔識揀,普通人買基金都是「瀨嘢」多,原因是專買一些流行基金。

例如呢期興炒金磚四國,基金公司就整出一大堆金磚四國基金,賣晒廣告,散戶就買金磚四國基金;呢期話利息跌債券得,基金公司又搞債券基金,佢哋又一窩蜂去買債券基金。

不過,唔知大家有否留意,一個熱潮唔會維持好耐,一兩年就過晒。在座有位朋友係人事經理,話自己唔炒嘢,但係買埋一大堆流行基金,我問佢知唔知那些基金是搞乜東東,佢連個基金名都講唔出,只知道有啲係新興國家基金,有啲係債券基金,講基金公司名就更加講唔出啦。

唔少人都係咁,唔想炒股,就買基金,我覺得都幾弊,因為這類基金熱門,都係在那種產品熱門時搞基金,入貨價自然高,係買呢啲基金等如經常摸頂買貨,基金公司賣完一浸熱門貨,就閃人去搞下一個熱門概念。之前搞落的基金不同熱門,未必找最好的芬佬去管,但你仍然每年要俾管理費2至3%。

買貴嘢之餘,仲俾人抽水。所以話,唔識走去買基金做長遠投資,唔係一個好方法。

我覺得比較好嘅方法,就係揀個大方向,低價買入,不斷聚財。原本經濟ok樓價較低時,買樓投資,係最好嘅聚財方法,因為買樓有槓桿,放低三成買咗十足資產,只要入貨價唔計,供十零年成舊資產都係自己,仲可能會升值。

不過依家樓價貴,已經行唔通。同學反覆問我,樣樣嘢都好似唔得,究竟邊樣至得呢? 我叫大家先諗一個問題,估估中國經濟在未來十年八載,究竟得唔得?如果覺得係得嘅,就趁低價買些與中國經濟相關的資產。如果唔睇好中國經濟,覺得歐美掂啲,就買歐美資產。

關鍵係先抓住一個大方向,然後每當佢低價時就入貨,長期持有。大家要留意嘅係呢種方法講就易,做起來頗難,因為期間必然出現波動,一般人唔係咁易把持得住。

我不妨舉兩個我認為可以「聚財」的例子給大家參考。如果你認為中國經濟長遠係得嘅,可以考慮越秀房產信託基金(405),現價3.62元。佢喺廣州擁六個物業,但最主要資產係廣州IFC。越房市賬率只有0.619倍(即股價對資產淨值的比率),你買佢,等如用緊62折買廣州IFC呢舊資產,平咗38%,有一個唔錯的安全閥。

但記住!記住!記住!要有心理準備,雖然資產有折讓,股價仍然係有下跌的可能。大市唔好,佢股價仍然會跌。

不過,如果長揸5、7、10年,蝕錢的機會唔會好大,大家唔好忘記,每年還有接5至7厘息收。

另一隻招商局中國基金 (133), 現價10元,息率4.7厘。折扣就更誇張啦,市賬率0.395,四折都唔夠。佢嘅資產主要係金融股、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和中誠信託加埋佔佢54%資產,其餘有26%是文化傳媒,其他資產包括能源、製造、科技、醫藥及地產等(資料詳情見http://goo.gl/2u9HJm)。

惟一的缺點係資產比較側重金融業。市道熱的時候,基金炒得好貴,市道唔掂的時候,基金就出現好大的折扣。招商局中國基金市帳率仲低,得0.39倍,即係39折,平咗61%!有咁大個折讓頂住,都算有安全空間。

不過,又係嗰句,記住!記住!記住!大市唔好股價仍有機會下跌。但佢跌得愈深,就更加抵買。

買這些股票,等同用平價買了廣州頂級寫字樓,或者多間大銀行及媒體的股權。由於折讓有相當,除了較安全外,亦變相有一定嘅槓桿比率,例如招商中國基金,等如放低近四成錢,就可以買十足資產。

有錢又不妨可以買少少,可以做到聚財的效果。到樓價跌番到咁上下時,又可以沽咗佢地去買樓。

講到風險,好多人怕風險去存人仔,大家千奇唔好以為咁就完全無風險,因為中國經濟一旦崩潰,人仔一樣會大跌。

大家睇好人仔匯價,即係對中國經濟前景有信心,買越秀房產信託基金同招商局中國基金,豈不是一個更好嘅投資?

溫馨提示:大家記住唔好睇完呢篇文章,就去狂掃貨。股票可升可跌,長線投資買股票,唔可以心急,睇定啲,慢慢見低位才買,贏面會大啲。

另外買股票要留有餘地,不宜瞓身,呢啲都係郁得好慢的股份,不用心急進攻也。

陸羽仁

2014年8月14日 星期四

無中生有的價值

從前有個村莊,不知從何時起,村民學懂了借錢消費,自始,欠債的金額很大,各人都要欠債度日,村裏變得沒有生機。

因你欠我,我欠他的情況已十分嚴重,引至沒有人有能力還錢,即他不還餞給我,我又何來有錢還給你?因此債務死結問題一直無法解決。

直至有一天,一個外地商人路過村莊,村長即把握機會上前截停,對他說村裏的資源豐富,說到非常吸引,但沒有資金開發,村長邀請他共同開發賺大錢。若他肯放低少許按金,就讓他實地考察,若沒有興趣參與投資,按金立刻全數退回。

商人認為看看無壞,反正沒有損失,於是便放低了$1萬按金跟村長去看,村長收到$1萬,立刻叫人幫他將$1萬還給建築商,因他所欠的就是之前起屋的費用。建築商收到$1萬,立即將錢還給水泥廠,水泥廠收到$1萬,立即將錢還給各工人,工人收到錢後立刻還給…,事情一延續,最後到農民收到錢後,立刻將錢還給村長。

村長收到錢後,正正是商人孝察完的時候,村內根本沒有甚麼豐富資源,商人看完後當然不會投資。此時,村長將$1萬按金還給了商人。 村長利用無中生有的說話,獲得了無中生有的資金,在經濟系統中走了一轉,商人拿著不多不少$1萬離開村莊,看似沒有發生過任何事,但卻不知成功解決了全村的債務問題。

而從無中生有中,包含著一樣比現金更有價值的東西,這就是現金流。

現金流比現金更為重要,因為不會流動的現金就是死錢,無法創造任何價值。

相反,就算本身沒有現金,但卻在無中生有中,產生出現金流,這樣就能產生價值,創造財富。

以上故事雖然以債務為主,但在創造財富、建立資產的理念中,亦是同一道理。

這亦解釋到,為何擁有現金不代表財富,若只以死錢形態出現,最終只會眨值到一文不值,有些人中六合彩,得到大筆現金後,因不懂運用而無法創造財富,甚至最終變得一文不值。

相反,有些人在沒有任何資金的情況下,都能創造財富,關鍵之一就是他們創造出現金流,只要創造出現金流,就如同開動了創富機器的引擎一樣。

龔成

2014年8月13日 星期三

一個贏錢的阿伯

原來好多人都唔知道只還最低還款額(Minpay),年息會去到35厘,還唔足Minpay,仲升到40厘咁恐怖。

之前有網友問我,上海同香港股市互聯互通,個市會唔會轉好呀?佢可唔可以碌卡借錢入定貨?又問我有冇股介紹?      

碌卡炒股無運行      

我話其他投資問題答你唔到,但碌卡炒股呢個問題就非常容易答。唔碌卡借錢,一年已經慳到35%至40%啦。

呢個世界,幾難至搵到一年必穩賺咁多的投資?即使係世界第二大富豪、股神巴菲特,佢投資的每年平均回報都係15%至20%,如果你搵到一項投資,可以年賺35%至40%,年年如是,過得二三十年,你就可以做世界首富啦。

攞你錢的發卡公司賺咁多錢,等如你畀人攞緊咁多錢,你就知幾大鑊啦。所以,欠緊卡數嘅人,還卡數就係穩賺不賠的投資啦。      

你可能會問,借卡數炒股,唔使借成年,借一兩個月炒完賺咗咪還番畀佢囉。我就話財不入急門,你愈心急要一炒即中,通常就死硬啦,想一兩個月,結果就借咗一兩年,利疊利,命都無。      
有網友早前都問過我,唔借錢,唔炒股,唔搏殺,邊有回報?點會發達?講起回報,我經常講要分開「投資的我」同「投機的我」,「投資的我」買大股無死錯人,每年低揸高沽就掂,甚至長揸都得。

好多人覺得好悶,覺得這種做法唔會成功,就唔會做。我不妨講個成功的真實個案,同大家分享。      

我有個朋友的90歲老爸剛剛過身。清點遺物時,發現竟然留低價值160萬的股票。仔女都非常驚訝,點解老爸會剩低咁多錢?

或有人話,160萬,都唔算好多。但呢位阿伯後生未退休時,只係啤膠工人,每月收入肯定唔會多。阿伯過身時90歲,65歲退休,已經退休25年,正當係啤膠行業開始式微的時候。老實講,一個啤膠工人,退了休25年,死後仲剩低160萬遺產。

你話喺香港唔可以累積財富,又係唔係太睇小自己呢?      

唔聲唔聲成小富      

我同朋友了解一下,點解佢老爸一個草根工人可以剩到咁多錢成為小富。朋友所知不詳,只知梗概。他老爸煙酒不好,平時唔會亂花錢,25年前攞到幾十萬退休金,大部份買了股票。佢老爸買嘅股票,都係大股,例如中電(002)、長實(001)、和黃(013)同中鋁(2600)之類。

買咗之後,唔經常進進出出,通常係見到回報比較高嘅時候才沽出。平時就靠老人金、股息同仔女少少飲茶錢,就搞掂日常生活。      

朋友舉了他老爸買中電嘅例子。早幾年約30幾元買入,坐咗幾年,食咗幾年息,2009年見到股價升到60幾蚊,就沽咗。眼光又的確幾準,中電之後跌番落去50幾元,上星期至上番60元,阿伯沽完中電都差唔多啦。

朋友話老爸平時都有睇吓報紙,會留意吓中電的生意情況,但唔覺得佢對中電有咩遠見卓識,只係覺得中電係電力公司夠穩陣,又派高息,所以就買吓;至於沽貨係見佢當時升得咁快咁急所以沽,亦唔係睇通佢有乜唔妥。      

低揸大股慢慢坐      

阿伯最後剩低的股票,比較多的是和黃,佢2009年時入貨(應是沽了中電套現咗),股價只係70幾蚊,上周已經升到106蚊。講開和黃,順帶一提陸羽仁在三年前和黃70幾蚊嘅時候,都講過幾次,和黃未來幾年盈利應有增長,買得過。當時我公司有位靚女睇完呢個專欄,就問我好唔好買,我話短期上落唔敢包,睇中長線就可以,靚女就買咗,到最近沽出部份,執咗唔少,話要多謝我。我話唔使多謝,賺錢都係因為佢夠耐性,可以坐足幾年,無買完回少少就走啫。      

講番阿伯,睇佢一生經歷,讀書唔多,收入微薄,後生時仲有少少好食懶飛,鍾意就開工,唔鍾意就唞吓,到老來才定性。退休25年,90歲過身,死咗之後遺產160萬元。如果大家有用過我喺《巴士的報》(www.bastillepost.com)搞的「巴士的退休資金計算機」,都會知道夠錢畀自己到90歲過身都唔易,阿伯仲剩番咁多畀仔女,可以稱得上係一個成功的投資者。      

唔明股票唔去買      

大家不妨睇睇阿伯的投資經驗,有甚麼地方值得我哋參考同記取。首先係佢唔會買三四五六線、古靈精怪嘅股票。阿伯成日話,讀得書少,有好多嘢唔明,怕俾人滾,就唔會買古靈精怪嘅股票,只會買大公司股票,因為知佢哋做緊乜,中電發電、長實起樓、和黃做超市碼頭,隨口講得出。我聽到之後滴晒汗,一個啤膠工人同股神巴菲特講買股嘅方法,其實差唔多?

巴菲特之所以唔買科網股,冇中招,原因就係佢唔識科網呢盤生意,所以就冇買。好多人想刀仔鋸大樹,買一博十,專買古靈精怪的股票,結果連刀仔都輸埋。      

第二點係專買藍籌大股,貪佢哋穩陣,唔會執笠。阿伯成日都問,呢間公司唔會執笠啩?可能係後生的時候見過銀行擠提,銀行執笠,話60年代恒生都試過擠提啦。所以對公司穩唔穩陣,特別小心,連銀行股都唔買。買股死坐最怕公司執,佢要避開可能執笠的大股。      

長揸連息都食埋      

第三點係肯長揸。呢個同佢買股想食息有關係。所以會揀比較高息的股票。和黃買咗之後,股價下跌,都冇所謂,可以坐吓,收吓息。見到升,都唔需要急着沽出。佢成日講,沽咗隻股票,都唔知買乜。長揸,就可以食到較大的累積升幅。      
自我控制最重要      

第四點同投資組合無關,但同人生觀有關,係量入為出。阿伯好早已經離開仔女,獨自生活,主要靠自己養活自己。雖然花費不多,但生活也算開心。財經報紙經常睇,但落注唔多,問佢睇咁多做乜,佢話可以知道世界發生乜事,可以知多啲,充實自己。

其實,當你對世界發生嘅事知得愈多,愈了解,就愈想有行動,忍唔住在股場進進出出,控制唔到自己。至於阿伯點樣能夠知得多,買賣得少,點解咁忍得手就唔知啦,可能係怕買得多會輸唔夠錢生活,亂炒股都係一種花費。      

佢生活能夠做到量入為出,睇住有幾多股息收入,仔女會畀幾多茶錢,生果金有幾多,就使幾多錢。事實上,生活過得開心,又唔一定要豪花。最難得的是阿伯知道自己未來的生活係點。而好多人都沒有這個概念,無諗過退休後,生活會係點過。      

《巴士的報》搞那個「巴士的退休資金計算機」,好多網友撳完之後大歎,點得呀,點可以累積到咁多錢夠退休呀,唔會成功嘅。我就舉一個無乜讀過書嘅啤膠工人成功故事畀大家睇睇,要做到財務自由,其實唔難。關鍵係知道自己要做啲乜,又肯去做,就雖不中,亦不遠矣。問題係好多人都唔肯去節制自己。      

不知道大家是否記得,幾年前有一名英國籍退休法官,因騙取綜援被控。當年佢在香港做法官,仲係老外,一年可以賺幾多錢?但點解退休後要住公屋,仲要呃綜援?錢去晒邊?唯一的解釋就係亂咁使錢啦。      

所以話,做唔做得到財務自由,退唔退到休,與讀幾多書、每月賺幾多錢無關。

香港係資本主義社會,錢會搵錢,以資本累積資本容易,狂花錢損耗資本呀。

陸羽仁

買股好過買樓?

1964年7月31日,恒生銀行(00011)創製了恒生指數,用來反映一籃子的香港市值大、成交多的股票的價格變化,今年正是恒生指數50周年,因此,香港傳媒也做了報道,恒生指數開始定為100點,目前,大約是25000點,換言之,升值249倍。

股樓變幅難以比較

有些傳媒在報道時,拿恒指與樓價做比較,比較香港樓價在過去50年升值的幅度。可惜,50年前沒有中原城市領先指數,缺乏指數的比較,如何比較今日的樓價與50年前的樓價呢?唯一的方法就只能選擇一些50年舊樓,比較其目前的價格及50年前的價格。

50年前的舊樓實際上已殘舊不堪,目前這些50年前的舊樓,其實際的市場價中包含了重建的價值,等待地產商出高價買下重建或等待市區重建局來拆,以獲取賠償,無論如何,根據傳媒的報道,50年來,這些舊樓的升值幅度沒有249倍。換言之,投資股票的回報比投資房地產更好。

想一想,這也是有道理,恒指中不乏地產股,如果樓價的升幅會比股價更強,地產商建好屋就應該收起來而不是賣掉。地產商選擇賣樓套現再投資,說明地產商有把握更好地應用這些資金,擴大自己的商業王國,而不是像許多小市民那樣,長期持有房地產。

買樓投資兩大好處

既然股市跑贏樓市,買樓幹甚麼?為甚麼這麼多人爭着買樓?

理由是,這個社會裏能靠炒股票賺大錢的小股民極少,但是,買下一個房屋單位自住,30年後樓價上升的幅度一定令自己滿意。

買樓還有一個股市投資做不到的好處,那是巨大的桿槓作用,20多年前,我買樓可以借九成,今日也許不行了,但也能借七成,餘款可以用20年、25年分期付款,每月像交租金那樣付分期付款。

20年後,房子就是自己的,而且,隨着時間的過去,收入的增加,每月分期付款所付的錢佔自己收入的比例會下降,供樓也就愈來愈輕鬆,買樓收租的情況也如此。收了幾年租之後,租金上升而分期付款的金額不變,租金收入也就比供樓的開支高,開始有了現金流的收益。

同樣的,20年後,就是純收租收入而不必供樓了。

當然,買股票也可以借錢,但是股價一下跌,就得補倉,即依比例交足股價下跌的金額,無錢補倉,經紀行就會斬倉,即強制賣掉自己的股票。

曾淵滄

2014年8月11日 星期一

財務自由是人生計劃的一部份

轉載: 人生的計劃   (80后求生隊長)

有朋友同我傾吐自己的成長故事,複雜傷心的情節令佢自己慢慢變得悲觀,雖然外表佢仍然堅強,但其實佢對呢個世界已經無乜希望,認為人生亦無必要計劃太多,反正好多野都控制唔住,今朝有酒今朝醉,一轉眼就十年就過去。箇中情節我亦無太深的討論,亦明白好多野有時都唔係可以操控係自己手入面。

不過以上的觀點,隊長我又未能認同,特別係放棄自己浪費左好多時間係盡情享樂而沒有建築自己的人生計劃,呢下就更加令我感到可惜。

如果佢的故事,有好多野都係佢控制之外的,我問佢咁佢控制到的野,你又做過D乜先?你未必可以控制你身邊的人點諗,你未必可以控制人的健康,但你連可以控制的自己都無盡過一點努力,反而選擇逃避唔去面對現實,咁就一定無人幫到你。

當然,重覆的打擊可能會令你氣餒,不過一個人的人生點样去編寫,只有你自己先可以企得番起身,一時兩時三時的打擊,你可以靜靜地休養,但休養完哀傷完就應該重新出發,因為人生並唔係因此而完結,相反只要努力,先可以為未寫的人生譜出更精彩的彩虹,如果唔係,你又點可以為你同你關心的人改變過去,從傷痛中走出谷底呢?

人生咁多煩野,其中一样當然又走唔甩係錢銀。對於呢個朋友黎講,錢銀佢唔係太旨在,亦唔係太計較,隊長同佢講我話你呢個態度是正確,不過基礎上卻有問題。

有D人有錢人,有錢但仲好計較錢,係一件幾PK的事;而你就係瀟灑哥上身,無錢又唔計較,咁唔怪得你都無乜將來;而隊長認為要達到的,係你從錢已經釋放出個枷鎖,即你可以相對的財務自由,咁你就可以做你中意做的野,比更好的野你關心的屋企人,比更多的時間去陪伴你屋企的人。

其實對於佢係一個無計劃過人生的人,佢未必會明太多,特別係佢仲沉淪緊係自己所煩惱的泥沼入面,又點會有時間思考,計劃同實踐財務自由?不過,而家的佢其實已經走出左大部份的煩惱,只係自己唔放過自己的話,實際上無乜野可以做到。

但我同佢講以佢目前的年齡同狀態,其實個起步已經慢左人地十年,而如果你再浪費自己時間,你隨住年齡增長,只會越來越痛苦,越來越無希望。

財務自由,唔係一個乜都可解決的金丹,之不過可以劃左一條底線,令你有更多的時間同金錢去應付人生如意同不如意的事。

好多野唔係我地可以掌握到,有時叫你要quit左份工去處理你走唔甩的事,好多人往往都無法安排。

財務自由唔等於幫你解決左所有野,但只少你會諗少個$$$的問題,去全力應付;

不過真係仲有好多人都唔係好睇到財務自由的威力。

2014年8月10日 星期日

買樓時機等大跌

上周五公佈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再創歷史新高,雖CCL破頂;

但現在絕不是買樓投資好時機,炒樓投機也因辣招存在,難有利可圖。

買樓投資是長遠計劃,得耐心等待樓價大跌,跌到負資產大量出現時才入市;

最佳時期是2003年,

錯過這機會,2008年也不錯,

對上一個周期,最佳入市期是1983至1984年,

錯過了,就得捕捉1989年,

再往前推是1967年。

想買樓投資的人,應耐心等待下一次樓價低殘,大量負資產出現的時候才入市。

曾淵滄

2014年8月9日 星期六

月入萬多元 十年儲50萬

朋友C工作了10月薪仍然是萬多元收入不高而且增長緩慢反映了香港有不少的工種收入與通脹不同步增長.

或者可以說在今時今日想薪金的升幅與通脹掛鈎是不可能的事為什麼呢

因為從公司的角度它們不可能保證營業額和利潤與通脹同步增加當薪金上升了在經濟下滑時要減薪相當困難

我向一些朋友介紹這位C的事跡很多人也認為沒有可能其實經分析後又不是登天的級數

要利用10年即120個月儲蓄50萬元每月要儲4,166這是假設沒有回報的水平儲蓄比率約是1/3。

如果有投資回報如較保守的5%,每月只是儲約3,200只要不是太大花費成功是有望的


這涉及到兩個問題一是儲備水平另外是投資

多儲蓄生活可以簡單一點朋友10年內沒有出外旅遊是乘坐飛機那種不少人會覺得很枯燥這可能是但朋友有更高的心志他想各置業的目標邁進

50萬元當然不可以買私人樓但可買居屋或是公屋。 

而且有了50萬元管理有道的話很快便有100萬元方法是拿50萬元作穩健的投資回報5%, 10年後便有81萬元加上再每月儲蓄另一個10年後便有130萬元對一個月入只是萬多元的人來說是一項很大的成就而那時朋友只是40歲而已

若朋友的薪酬升幅可以高一些他一定可以儲蓄多些本金無奈宏觀的經濟環境及一些個人的際遇很難控制這個案顯示只有財務紀律即使收入不高也可以儲蓄到可以令當事人達到財務目標的金額而當有了較具規模的本金後回報自然到來

若政府的ibond可以一人分得10年息約4%,10萬元投資每年收4,000那時便年年可以去一個短線旅行而本金卻沒有損失

相反那些沒有財務紀律的朋友用了1020年吃喝玩樂,40多歲以後問題陸續浮現下場將會很慘

2014年8月6日 星期三

對沖生活費

有網友在筆者的網誌留言, 分享持有股票去對沖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經驗, 筆者認為極具研究和參考價值. 

記得多年前筆者曾經去澳洲工作, 當時午餐去泰式餐館食一碟炒金邊粉需要付12澳元, 以當年的匯率折算相當於六十多港元, 當時筆者覺得很貴, 因為當年在香港茶餐廳食個午餐, 一碟飯或炒粉麵加一杯飲品, 只需要三十多元. 

但今時今日筆者去茶餐廳食個午餐普遍需要五十多元, 如果和同事去酒樓飲茶更需要百多元. 可以見到近年通脹非常利害, 生活開支持續上升. 因此, 以股票去對沖相關生活開支的漲幅可能是一條出路.

現時筆者用在電訊方面的開支, 包括手提電話月費計劃, 家居電話和寬頻上網, 每年大約花費5,200元, 可以用來對沖電訊開支的股票可以考慮 #8電訊盈科或者由電訊盈科分拆出來的#6823香港電訊信託, 以及#215和記電訊. 

以電訊盈科為例子, 過去2年派息分別為每股20.2仙和19.06仙, 以現價4.69元計, 平均歷史股息率為4.2%, 如果買入27,000股電訊盈科, 不計交易費用共需126,630元, 預期今年派息每股21仙, 表示可以收取5,670元股息, 相信足夠支付一年的電訊開支, 而且估計電訊盈科的盈利和派息可以隨通脹上升, 足以抵償相關物價的升幅.

舉多個例子, 現時筆者每年在電費方面的支出大約為12,000元, 用來對沖電費開支的股票可以考慮#2中電或者#6電能實業.

過去2年中電派息每股平均為2.57元, 以現價64.2元計算, 平均歷史股息率為4%, 如果想靠中電的股息完全支付每年的電費, 可以買入5,000股中電股票, 不計交易費用共需321,000元, 預期中電今年派息每股2.6元, 表示可以收取13,000元股息, 足夠支付一年的電費開支.

以上做法的好處是, 只要從個人資金一次過撥出一筆金額, 然後買入相關資產, 就是相關行業的股票, 然後利用該資產提供的穩定收入以及抵禦通脹的能力,達至可持續支付相關生活支出甚至因著通脹的支出升幅, 如果某年相關股息收入超過相關支出, 可以儲起來建立儲備, 以補貼某些年度可能因為盈利波動而減少的派息. 

此外, 由於這些股票資產的主要目的不是求資本增值與回報, 盡量不要理會市況升跌, 只要平均派息足夠維持相關的開支, 基本上無需隨市況好壞做賣出買入的操作. 如此類推, 可以建立不同行業的股票資產, 以應付日常生活各方面的開支, 達至一勞永逸.

市場先生

2014年8月5日 星期二

人生究竟有幾天

一次和面書友的搭訕,展開了一次人生對話。

友:「今日睇電視劇聽到一句對白值得深思一下!人一生其實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昨天是經驗,今天是行動,明天是期盼!」

我:「Sorry!實情是只有兩天,就是昨天今天而已!明天?生命無常,天有不測之風雲,誰能知道還有沒有機會見明天?

Seize the moment,活在當下!今天的事今天做,不能留待到明天!」

友:「雖然人的一生有長有短,可能一閉上眼睛已經是完結,但總不能因為無法預計就放棄明天,儘管我沒有明天但也希望身邊的人有着對未來的期望,人有期盼生命方能有動力繼續迎難而上!」

我:「今天做的,只是今天的事的話,明天前景肯定不可能有甚麼燦爛!今天做的事,是為明天及未來作好準備積累起的本錢,所以必須爭取時間把握機會做到最好最多。

古語有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就是這個意思,只可惜太多人不明白箇中道理,以為想咁多咁辛苦是搵自己笨,最終一事無成口口聲聲就賴時不我與懷才不遇。其實種甚麼因結甚麼果,一切是好是壞是甜是苦,都由自己每個決定選擇抉擇一手造成。

怨天怨地?只能怨的是自己!沒有昨天的努力準備打根基,加上今天的拚命實踐,對明天的所謂期盼,只能是空盼!」

記得當年少不更事,對「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嗤之以鼻,做人難道要日日為明天籌謀冇時停咁淒涼?經歷過「無遠慮」導致的失敗後知道,淒涼過淒涼,點只是近憂咁簡單?

奉勸各位讀者,除了要有遠慮,還要懂得居安思危,好景不會與日常在天梯不可只往上爬,沒有甚麼一生一世,「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張慧敏

2014年8月2日 星期六

人生財富圖


看到一本書這幅圖, 人生要把握黃金30年,

即20嵗至50嵗, 做好理財及投資, 建立被動收入系统;

隨著年齡增長,消費也會減少,所以不用太担心,

反而要注意健康, 長者最大開支是醫療,

單靠強積金投資回報會跑輸給通脹及管理費,

強積金的成立是政府將退休責任拋給自己承擔,

沒有新加坡政府遠見及國家責任。

供樓式買盈富

近日股市轉旺,連帶唔睇開股票的朋友也whatsapp問冧巴,畀冧巴本身不是問題,但問題在於人性難測。每個人攞完冧巴,都有自身操盤特性。有人鍾意短炒,藍籌又好、三四線又好,賺十幾格搵夠飯餸錢就走。又有些人買完股票就置之不理,股價升唔想走,股價跌更加賴死唔走,最終醒你變害你。

除非知道某人能夠緊貼市況或對風險控制有一定把握,否則人家問股,股榮例牌只會建議盈富基金(2800)。可能你會覺得太敷衍太行貨,但好的投資,本身就是件悶事,自認對股市敏銳殺出殺入的散戶,反而不如有紀律、以不變應萬變的「懶人」容易賺錢。

早幾日收到一位陳姓讀者來函,指四年前供斷樓後,將過去供樓金額轉為月供盈富基金,所有的資產除了自住樓外,就是盈富,惟家人警告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令他心存疑惑,希望推介其他穩陣投資分散風險。

與陳生進一步聊天,他自2010年初開始,每月月頭買一手盈富(500股),金額約萬元左右,逾四年間已買了2.75萬股,成本約60萬元,現時價值70萬元,連同期間股息累收近4萬元,回報約22%。家人近年紛紛勸言,月供盈富倒不如再買一層樓,回報分分鐘大過盈富,或者買其他股票更實際。

被家人形容投資老土的陳生,其實我感覺到非常型。四年多以來,能持之以恒自律地每月買一手,紀律性相當強,回報遜磚頭是事實,但這份堅持如延續下去,我相信定必能笑到最後。

股榮作了些統計,由1999年11月盈富上市以來,每個月月頭以當時股價(未計除淨除息)買一手,至今合共供了178個月,總成本為159萬元,現時股票價值227萬元,股息累積收到逾37萬元,累積回報為66%。每年派兩次息的盈富,過去數年股息回報逾3%,以上述例子,去年單收股息已超過6萬元,時間越耐,收取的股息按年遞增。

四年前買樓,目前可能已經升一倍,但「有早知,冇乞兒」,四年來月供盈富有逾兩成回報,真的很差嗎?散戶總存有心魔,將自己手持股票與他人的股票作比較,升得少升得慢就隨意換馬,結果當一放手,原先股票就立即爆升。身邊不少人,經常自嘲時運低,股票一放手,就升到嘭嘭聲,以為時不我與。太過計算,太着意回報,結果忙了一輩子,炒出炒入冇料到。

陳生需要分散投資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只有不知道自己在做甚麼的人,才需要分散投資。

散戶買股買得越多隻,並非分散投資,而是信心不足。有信心的話,一隻起、兩隻止,正如股神畢菲特所言,「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的說法是錯誤的,我們應像馬克吐溫所說的: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然而看好他們。」

恒指過去50年年複合回報11.7%,50年前以1,000元投資恒指,再計及1990年及以後的股息率,50年回報接近60萬元。有如此良好的數據往績,買盈富仲唔型嗎!

P.S.早前收到積金局寄來強積金核心基金公眾諮詢,如果真的要揀最好的「懶人基金」,低收費穩定回報的盈富一定是首選。核心基金想成功,唯一方法是由政府統籌並自行管理,以盈富基金作為市場上的指標。

屆時各受託人會以盈富作為參考指標,要吸引客戶,最起碼要跑贏指標,不能再「圍威喂」hea住做,卻每年穩袋百億元佣金。

如果不想受託人編製「主流意見」,自製核心基金繼續搵大家笨,希望各位月月進貢的打工仔,能到積金局網頁發表意見,點解平靚正的盈富冇得揀。

https://www.mpfa.org.hk/tch/main/quiz_survey/cp_intro.jsp

來源: 股榮

2014年7月29日 星期二

什麼是現金流

擁有金山跟銀礦,其實不值得羨慕。與其選擇萬貫家財,倒不如選擇一個會持續冒出錢的杯子。

很多人害怕上班的收入不確定,上班族急于尋找雙薪,下班之後還要辛勤工作,以爲這樣就可以遠離貧窮。

其實,無論兼做幾份工作,單靠增加工時獲得的收入永遠無法讓你擺脫貧窮。

想致富,我們必須記住幾個原則:

第一,凡是不可持續的,就不值得羨慕。

一個關于財富的課程中,台上的演講者問台下的聽衆:“知不知道什麽是有錢的定義?”聽衆當場愣住,有錢的定義不是錢很多很多嗎?演講者搖搖頭:“如果你認爲擁有金錢就叫有錢人,那表示你不懂什麽是財富的定義。

”真正的有錢人,是擁有健康、有時間花錢的人,而擁有財富的定義如何界定呢?那就是先了解在全家都不工作的情況下,原來的生活水平可以維持多久。

“有錢的定義是:當自己不工作,或失去手頭的工作時,還可以讓自己及家人衣食無憂地生活下去。

”聽衆當場傻眼,不工作,還能繼續生存?這是所有學校都沒有教過的。

演講者暗示說:“當有錢人不工作時,他們仍有之前投資的基金、股票以及房子的租金,最重要的是企業的系統日夜不停地運作,等等,所以有錢人每天打高爾夫球,每個月都還有上百萬的收入。

”擁有金山跟銀礦,其實不值得羨慕。與其選擇萬貫家財,倒不如選擇一個會持續冒出錢的杯子。“持續冒出錢的杯子”,這就是持續收入的概念。

“賺多少錢不重要,能賺多久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窮盡一生之力,幾乎淪爲工作的機器,卻一輩子無法致富。

那些買樂透、賭博,以爲一夜就能致富的人,他們也達到致富的目的了,不過,注意,是幫助那些彩票投注站或賭場致富。

想要致富,其實沒那麽困難。收入是心理狀況的測量數據,周邊的環境只是大腦價值的投影,簡單地改變大腦的思維,我們就會大幅改善收入狀況。

想想你目前的工作能幫自己帶來幾次報酬?你賣的東西是一生能用幾次的? 我們就可以擁有真正的財富,並且打造一個永不缺錢的計劃!

第二,徹底改變收入結構。

收入結構才是決定這個家庭是富有還是貧窮的關鍵因素。大部分的家庭通過工作獲得的收入是占絕大部分的比例,約95%的收入都是來自上班所獲得的薪水這個部分。在不工作時獲得的收入,如利息收入、房租收入、退休金、版稅等,一般家庭在這個方面的收入比例就低一些,大約只有5%,甚至沒有這樣的收入。

因此要改變收入結構,我們就必須增加“不工作時的收入”。若能將原本只占約5%的不工作時的收入提升到95%以上,沒想到通貨膨脹率上漲的速度這麽快,到了現在他都80歲了,身體還很健康,但是幾乎坐吃山空,不知道還可以靠退休金再維持多久,眼看錢都快花光了,他現在只好過著相當節儉的生活。

所以我們得想清楚,一個人需要存多少錢才能退休,才能夠抵擋通貨膨脹。聰明的人,知道利用閑暇時間,幫自己找到一份持續收入。

爲了避免M型社會的崩塌現象,我們有義務告訴周邊的朋友,要想盡辦法擁有持續收入。這是一份使命感,也是對社會的一份責任。

第三,全家至少有一人要創造持續收入。

每輛車都有第5個輪胎,就是備胎,你有爲家人准備“持續收入”的備胎嗎?家庭裏有兩種角色,照顧者和依賴者。負擔家裏的生計,賺錢回家養家糊口的,屬于“照顧者”;另一種沒有工作能力的角色,就屬于“依賴者”。

風險總是無所不在,如果很不幸,照顧家庭的人出事了,這家人將會陷入貧窮,甚至過不下去!因爲照顧者倒下來而使全家頓失依靠,需要社會救濟,這樣的現象在台灣屢見不鮮。

其實,不需要發生意外,只要有一天照顧者被老板辭退,失去收入來源,全家的經濟重心就會頓時失衡。

注意,大部分的照顧者每天辛勤工作,長期下來,身體極有可能不堪重負,因此,往往最早倒下來的都是照顧者。

聰明的家庭知道未雨綢缪,甚至可以讓照顧者不那麽辛苦。徹底改變收入結構,追求持續收入是唯一的選擇。

因此,要遠離貧窮,全家至少要有一個人創造持續收入。

第四,影響世人脫離貧窮,共同創造持續收入。

人在順境中,一定要想想危機在哪裏!什麽時候創造出持續收入,你就能在什麽時候脫離貧窮。

趁自己還有體力與業余時間,趕快爲自己或家人至少累積一份持續收入吧!

投資收益、版權收益或系統産生的利潤,都屬于持續收入的一種。台灣約150萬名千萬富翁,都是在工作之外,利用業余時間,通過發展自己的持續收入系統,得以徹底擺脫貧窮,實現永不缺錢的夢想。

一些人因爲上班收入不穩定,下班之後還要辛辛苦苦幹第二份工作,但別以爲這樣可以讓他們遠離貧窮。

再提醒一次,無論兼幾份工作,靠工時收入絕對無法幫你擺脫貧窮。凡是不可持續的收入,再高都不值得羨慕,超時工作,以健康爲代價去追求更不值得。

另外,光靠儲蓄的利息也不足以讓你養老。有一個朋友在30年前從公務員崗位上退休,拿了300萬的退休金,在30年前,300萬是相當大的一個數目,因此那個朋友覺得從此不愁吃穿了!

你今天找的客戶,是不是明天還會來消費?很多種選擇,事實上是可以讓你多次獲利的。例如:詞曲的作者得到報酬、持股的營銷顧問收費、房東收租金、發明者注冊專利、架設網站的人日夜收點擊費用、超市收渠道宣傳費、企業家架構系統來收加盟金、商家進行直銷、保險經紀人建構組織及擴大系統等許多情況,都有可能持續帶來報酬。

做一次生意,領一次報酬,還是領N次,你選擇哪一種?

從前有兩座山,一座山上住著“一休”和尚,另一座山上住著“二休”和尚。

山上沒有水。每天一休與二休都需要到山下來挑水,兩人很快成爲好朋友。

某一天,二休去挑水時,發現一休竟然沒出現,他想,或許一休生病了。

第二天,二休再去挑水,一休還是沒出現,二休就開始擔心了,決定去探望一休。上山後,他發現一休正在大樹下打太極拳。

二休很驚訝地問道:“一休,爲什麽你沒有挑水還有水喝呢?”

一休回答說:“這3年來,我每天挑完水,都會利用零碎時間來挖井。

現在我已經挖好一口井,井水源源不絕地湧出,從今以後,我再也不用下山挑水了!

我還可以省下很多時間,做我喜歡的事。

”因此,一休從此不用再挑水,二休卻依然不能休息。

這就是“一不做二不休”的由來。

致富的三大原則

很多人害怕上班的收入不確定,上班族急於尋找雙薪,下班之後還要辛勤工作,以為這樣就可以遠離貧窮。

其實,無論兼做幾份工作,單靠增加工時獲得的收入永遠無法讓你擺脫貧窮。

想致富,大家應記住幾個原則 :

第一 凡是不可持續的,就不值得羨慕擁有金山跟銀礦,其實不值得羨慕。

與其選擇萬貫家財,倒不如選擇一個會持續冒出錢的杯子。“持續冒出錢的杯子”,這就是持續收入的概念。

“賺多少錢不重要,能賺多久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窮盡一生之力,幾乎淪為工作的機器,卻一輩子無法致富。

第二 徹底改變收入結構收入結構才是決定這個家庭是富有還是貧窮的關鍵因素。

調查發現大部分的家庭通過工作獲得的收入是佔絕大部分的比例,約95%的收入都是來自上班所獲得的薪水這個部分。

在不工作時獲得的收入,如利息收入、房租收入、退休金、版稅等,一般家庭在這個方面的收入比例就低一些,大約只有5%,甚至沒有這樣的收入。

因此要改變收入結構,我們就必須增加“不工作時的收入”。若能將原本只佔約5%的不工作時的收入提升到95%以上,我們就可以擁有真正的財富,並且打造一個永不缺錢的計劃!

第三 全家至少有一人要創造持續收入

每輛車都有第5個輪胎,就是備胎,你有為家人準備“持續收入”的備胎嗎?

聰明的家庭知道未雨綢繆,甚至可以讓家中賺錢的人不那麼辛苦。

徹底改變收入結構,追求持續收入是唯一的選擇。因此,要遠離貧窮,全家至少要有一個人創造持續收入。

想致富,更要學做人。

下年就可以退休,只要你想的話

巴黎:

之前看到味皇一編500万理程碑并希望退休的文,非常替他高興。事實我另一位blog友也已賺夠退休了。他們都有共通之処-----信奉價值投資后大幅改變財務狀況。

筆者早已不為財務憂,也試過十年的退休生活,但可能犯賤,我已發誓,死亡才會是退休日。

但人各有志,很多blog友還是非常有興趣財務自由,我相信Blog友比我聰明,會有一個更高明的退休生活,不會像我從前的每天無所事事,和老婆爭辯不休有關外不外出shopping的無聊財務自由生活。

到時Blog友一定要告訴在下。

在開始計劃財務自由前,請先看我一篇舊文,因爲舊文說的是原則,本編是說執行。


層壓式價值投資---------巴菲特投資之道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com/2013/03/blog-post_5.html

執行ABC

一:有一對爸爸媽媽已退休,并有一個供完的物業;

如果没有一,你還是可以繼續往下看。

二:買下爸爸媽媽的物業,要借盡。例如你借到了500万,利息是2.15%,分30年供,每月供款會是18300,每年是219,000。

三 : 物業仍是你爸爸媽媽的,只是利用這个借款機會而已。

四:把借得的五百万買下5支内銀A股,現在年息約為7.69%,扣稅后是7.3%,每年收HK$365,000股息。

五:減除每月的還款,第一年你會有146000現金正流入,而實息差第一年約是261,000,第二年是264,000......第五年是271,000。


如果用財務說就是,第一年你的入息是261,000(每月21,750),但你把部分$115,000儲下(261000-146000), 只動用146,000(現金流入)。

若幸運,第二年收息增加10%,入息會是300,500, 現金流入185,500,第五年的現金流入是368,830。

你的風險是第一年按息升上至6%,或派息第二年跌至4.38%,倆個情況現金流也會出現"0"。不過不用怕,因爲你的息差還是正,用財務說就是:仍然是Profit,只是現金流処予會出現負數之間。

第五年現金流入已是$368,000,股息是619,000 (500x 7.69%x 110%x5次方),而如果A股内銀恢復正常,yield是4%,這些股票應值1千5百万,約是股災前的价了。這時便要馬上減低槓干,還銀行5百万借款,你已是一個有一千万的價值投資人。然后一年收4%入息=400,000,但這次你没有借貸,是淨現金收入。還有因爲之前你不是每年把115,000元的部分息差共五年儲下嗎?  現在除了1千万的股票,還有575,000的現金,你可以來一次全家環游世界,但別忘你的爸爸媽媽。

不要理會別人說内銀會股災,因爲下圖已經說内銀現价已是股災价。也不要理會資產值1千万,你的目標是每月的現金流入足夠支出,如果内銀發9%的Preference Shares,你也應轉股。最好是50%折讓4.5%的Preference Shares,雖然二者你都會收到付出本金的9%息收入,但后者在銀行囘購時意味你會有100%的賺价。上面的舊文内的AVF正是被囘購產生100%賺价。

最后是你要發掘之后如何可以不用上班,每天也有所事事的生活。:



來源: 巴黎的價值投資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4/07/blog-post_18.html





層壓式價值投資

巴黎:

如果朋友是20歲出頭,恭喜你,你有幸看這篇文章,你至小較我有20年利滾利的優勢。如果每年是7%的回報,當你到筆者的年紀時,你的身家至小將會我現在3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你無需再像筆者過去20年投資時的不知明驚慌困擾,事實上,筆者可以向你保證,除了巴菲特投資法,沒有任何另外投資方法能令你心平如水。而今天讓我來解開他睡得甜之謎。

依照這方法,你不可能窮!當你知道你不可能窮,不可能因無錢擔憂,你永不再怕受股市的升跌影響,因為錢已經每年每月只有多無小地自動入進你的口袋,你會靜下來去追求你人生其它更有意義的目的。

富爸爸4個守則


第一點,借錢
借一些永遠只需要還利息,不用還本金的借款。每年還的利息現金流出越低越好。因此如果你已經買了物業,可以做30年的貸款,不要做20年,可以做40年,不要做30年。可以做9成5,不要做9成。巴菲特公司無論賺多小錢,從來不派息給股東,他只在低息時發債,他的保險公司就是另一個不用還本金,只還息的大水源,因此他手邊永遠有一大筆每年只還小小的錢。這不就是合法的龐氏騙局操作法嗎?!



第二點,等待好價買入年年派息股
找一些永遠現金流是大正數,年年派息不會小過上年度的公司。看它每年的現金流,不要看什麼政策、消息、前景,不要為這些煩。因為它每年的現金流、派息多小的歷史,就代表他處理這些應變的能力,你不應以為自已較行內公司做他自已的生意更聰明,而應只集中精神在合理價買進。什麼是合理價?如果你的每年利息支出是10萬元一個月,用你那筆借款買的股票每年能有13萬月股息,你就買!
因為,你的每年支出會隨著本金下跌而下降(假如你是連本金流出現金的話) ,而你獲的股息卻能隔幾年就會上升。時間越久,兩者相差越大。

正淨現金流非常重要,將決定你是一個龐氏無賴,還是受人仰慕的股神。



最後,最重要第三、第四點:


第三點, 不要花掉這些錢,把多出的現金流購買另一隻股票;

這就是層壓式的二層、三層....如此類推的收入,讓時間為你坐以"袋貨幣"。


第四點, 找尋機會借錢,不斷重複第一點至第三點


例子:巴黎在金融風暴下留意到,銀行的按揭利息是3%,因AIG接近破產,有一批市價是3元的債券AVF Yield 63%(blog友沒看錯,我沒寫錯,網上有朋友真的在那時決定購入)。差不多時期,政府以優先股入市救助AIG,AVF較政府的優先股高級,即AIG必須要先付給AVF的債券利息後,才能付政府的優先股息。

 然後就是AVF的價格一級一級上,最後巴黎只能以13元買入,但Yield仍有15%。假如你是以自已的物業借錢買,付3%的話,兩者相差是12%

即如果你借一百萬買,你每年有12萬淨現金收入,如果你借一千萬,每年120萬。

最重要是,直至政府退出AIG前,你並無風險,這批債券在隨後60年為你提供正現金。今天這批債券市價是25元,你帳面的財富多了接近2倍。

 我們沒有巴菲特的幸運,因為他借股東錢從來不用付息、借保險客錢不用付本金事實,巴老一早已告訴公眾他是用這個方法,所以當他買類似茄汁公司的股票時,朋友只要想想我們每天吃多小享氏茄汁就不要覺得驚奇。

奇怪的是為何仍有人捨易行難。

每個人追求的不外是保障和享受。既然已經獲得每年必定正現金流入的保障,餘下來你就應該放下每天去看電算機的時期,不再受股評家的譟音,好好追求和享受其它更快樂的事情。

來源:  巴黎的價值投資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com/2013/03/blog-post_5.html

慳家投資

儲幾多錢才可退休?有專家建議起碼要有400多萬元,但去年50歲已退休的教師廖卓榮則靠慳和投資,提早踏上退休路。

他每月8成薪金都用作儲蓄,他為子女選零消費的活動,他教路如何在豪宅尋寶DIY家具。

廖卓榮坦言45歲已開始計劃退休,因為當初為作育英才投身教育,但近年做教師行政工作量愈來愈多,變相「不務正業」。

慳錢買樓 生活非常自律

廖去年退休後,仍會從事代課、補習及游泳教練的工作,月入約2萬至3萬元。他又靠公積金的一筆款項投資股票「錢滾錢」,股市旺時試過收入更勝從前;股票「零收入」時,則靠代課等所賺的收入也能維持生活。

能夠50歲退休,廖說全靠一個「慳」字,一切由慳錢買樓開始。他30歲便靠積蓄和親友借錢置業,97年遇上金融風暴成為負資產,也是靠慳捱至04年,並趁當時樓價低,以低息換樓,他形容至今已「供得好輕鬆」。至於負資產時如何慳家度日,他則笑言:「辛苦嘅記憶已經delete(刪掉)了。」

廖先生退休前月入約5萬元,扣除日常生活費用後,8成收入留作儲蓄。他強調要非常自律,如要少購物,甚少買新衣;晚上剩餘的飯餸就翌日帶飯上班用作午膳;他是有車人士,由於自置車位,學校免費泊車,所以每月開支只是1,000元油費。

廖的子女也沒報讀甚麼補習班或興趣班,「我雖是老師,也不期望子女有很高成績」。他說人家帶子女去冒險樂園,他則帶子女去圖書館和沙灘,全都是零消費。

長綫穩健投資 「錢滾錢」

廖的父親是裝修師傅,他自小跟父親學習了一技之長,所有家居維修保養都自己負責,他有時會到垃圾收集站收集適用的材料,DIY(自製)書枱及電腦枱等,「你去豪宅看看,有很多新淨家具可能只用一、兩年」。

廖退休前5年以儲蓄的8至9成作投資,退休後則以公積金作投資「錢滾錢」。他指中資股票潛
力大,主要投資在地產、電訊、能源股。廖形容自己「安份守己」,屬長綫穩健投資。

對於有多少錢才可退休?廖先生坦言經濟能力是首要考慮,但也很視乎如何花錢。他又說,「供樓支出決定生活質素」,自己「好彩」,自置物業的供樓壓力已不大。

經濟日報


2014年7月8日 星期二

買股定買樓?

好多人成日都會討論究竟買股(ETF/REITS) 收息好,定係買樓收租好,係討論之前我必需強調都可以話各有各好,豐歛由人,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賺到錢無話岩定錯,總之你認為係你最精最舒服咁賺錢達致財務自由就可以了。

不過,作為一個普通小市民黎講,個人認為買樓還是比較上要好,而且好很多,因為買樓無論係槓桿上同心理質素上都會令小業主受惠。相對於如果你係大孖沙的話,咁當然你話你身家幾十億叫我去收租同租客傾埋萬零蚊野一個月呢D細數,又或者你楂庄一兩月炒起一兩隻股執幾億的,當然就完全唔同Level亦無謂比較。

所以針對小市民黎講,我當你楂住一球咁計,槓桿已經好蝦人,因為你攞住一球現金加收入,你可以買層四五百萬的樓,而如果層樓升一城你就執40-50萬,即對比番你初投入的100萬本金,你執四五成。有執咁多其中一個原因係買樓息口低,你自住又好,或者第時點样合法收租好啦,其實相對你仲賺埋時間值,每個月以2.2%左右的成本去食埋大約3.5%的回報(自住都當你交番租比自己咁計),所以賺樓價又賺時間值,唔好講嬴幾多但只計嬴面都大左。但如果以股票黎計,你楂1球買晒落隻REITS度,你可以話基本上完全無槓桿,係就係一年可食高息如7-8%仲年年有機會有增長,即你話股價升時等於樓價升,只不過樓價升一成計,上面你槓桿完執40,無槓桿情況下你執10%,明顯無得講。當然你話我可以孖展槓桿上去,但係孖展rate就算一般可以去到5-7%,隨時你食租果舊都無埋,咁又有D無謂。

而另一個心理問題係,樓市的波動相對股市要低。舉個例,一年的股市大約有+-3000至4000點的波幅兩次左右,即係可能一月份你的股係25000點左右,三月份22000點,七月份又去到26000點,十月份又去番23000點咁講,多多少少因為股市的情縮影響,加埋股市太容易出入,你隻REITs好ETF好都有機會係短線間唔完全反映你個實際價錢。亦因為呢一样野,加上唔係每個月有息收,慢慢亦可能會造成你係某D位你楂得唔舒服,想放想轉咁手多多郁下。好啦你話你係股神叻仔次次都高賣低買,咁Ok我完全會認同你係賺錢之神。不過我相信有番咁上下買股經驗的人都試過唔係次次都做到高賣低買,相反高買低賣的情況亦相當普遍。好啦,你手多每次郁一郁的成本一買一賣當去左你0.5%,再未計你一間唔覺意係唔同的操作中輸5%咁好沒,其實5%唔係好多,之但係以收租佬的立場就差唔多輸左你成年的收入?咁就唔岩數了。

而且我最唔中意買股的一點係你可以有超短時間的不合理情況,即你無啦啦黎個小型甚至大型股災,你可以睇到過去呢幾年無啦啦幾日跌一二千點經常有,但係樓市係唔跌就唔跌,不過隻REITS可以啦啦啦無左一兩成咁講,咁我就唔會接受呢個不合理的因素了。再者,老實講有幾多人係比個股市收左皮,唔好講話賺錢,手多多真係100萬得番一半甚至無晒的,亦多到你唔信。我唔係話無股神,但我更肯定唔係人人係股神,一萬人入面有100個人係賺,九千九百人都係輸錢的野,我就寧願做番樓市呢個傻仔方法,起碼我深信長計都係1萬人入面,九千九百人係賺,100人係輸而已。

買樓唔係講緊買一間,你可以買幾間,幾個區,唔同的樓價同唔同的收入你仲可以有得郁下,而且好話唔好聽個心魔係你同人講你係有幾層樓係手,同你同人講你有幾隻股係手,完全係兩回事囉。

當然你可以話買樓收租要面對其他煩野的風險如租客啊,裝修啊,維修啊之類你要處理一間甚至幾間屋的問題。不過后生仔的我又覺得其實都係開心煩我亦樂得去煩Ge。

到最尾都係果句,以上的內容只係比小市民黎計,但如果你本身有幾億元身家你根本唔想用一分鐘時間去執多一萬幾千的,我會絕對認同你個立場買REITS。好明顯,你攞住1億去執1% = 100萬,我攞住100萬如果用你方法執1萬,咁點維皮啊?唔用槓桿唔諗盡D計番合理回報,條數好難計得通。

所以買樓定買股,係一個好主觀的決定,無乜得講對所有人邊個好D,但對我自己而言,我就會揀買樓,呢個係我自己個人的喜好,亦係一個無乜得爭辯的事實。

80后求生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