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退休後如何製造現金流?


社會又關注市民退休後的生活水平,那時香港是如何真是天曉得,不過,只要自己管理財富有道,哪管外圍的情況如何,也許可以抵得住。

不少銀行近來推廣年金產品,這是退休後的現金流之一。當事人要在退休前供款,退休後便可以提取現金流,金額多少及提取的年期視乎供款額與回報,當中亦涉及費用。

對公務員而言,長俸是一項很好的現金流。他們可以一直領取至上天堂為止。

有了強積金以後,政府終止了長俸,原因是負擔的問題。政府沒有如其他企業般有一大筆款項來支持長俸的支付。要是自行製作長俸,那金額會相當大,才足以製造出每月萬元以上的現金流,而且難以保證那現金流可以繼續支付。

買長債是其中一個方案,基本上長達30年的債券只有美國政府發行的國債,其孳息率3厘多,除非有100萬美元以上,否則難以支付有水平的退休生活。

買股票收股息也是方案之一,只是退休前某股票可以支付可觀的股息,退休後十多年時,那股票可能已變了質,電訊盈科便是好的例子。

買物業收租是不少傳統人士的選擇,安全性高,除非遇上麻煩的租客。有些人更懂得「發揚光大」,把在舊樓的物業作劏房出租以增加回報。有兩個物業的話,一個自住,一個收租作現金流,可以說是甚佳的退休組合,當然回報是一般,但覺得足夠便可以了。

香港按揭證券公司有一個安老按揭計劃,最適合只有一個物業的退休人士。他們一方面可以自住,一方面可以收到現金流,年期有10,15,20至終身。年期越長,金額越少。以一個600萬元的物業計,領取終身的話,每月可以收12,000元。退休人士最重要的事情是有地方可以居住,有現金流支付日常的生活及有現金流應付醫療開支。

退休後取回的強積金亦可帶來現金流,但你也要考慮如何處置那筆錢,才能產生合理的現金流。在不同的現金流方案中,可以找來懂財務的人士計算內部回報率(IRR),這是比較不同支付現金流產品的重要指標。IRR越高,其表現越好。你可以向理財顧問查詢和比較,以便作出明智的決定。

李兆波

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物質的誘惑

我們很多時幸苦賺來的錢被物質奪去了;

甚至儲蓄了這麼多年都儲唔到錢。

仔細觀察,現代科學進步;

科技產品日新月異,例如: 手機,平板電腦...

這裡不是討論杜絕使用科技產品,

而是這些產品每次推陳出新時會有一些功能增加及改良,

到底我們需要這些新增的功能嗎?

背後有無形的物質誘惑,引誘消費者購買,每隔一段時間就換機,

不換機就好似追不上時代,被人笑老土落伍,

個人心魔作祟。

企業營運目的是賺錢,知名手機制造商韓國賺取了不少外匯,

韓國向美國科技大國付出金錢買進技術,

美國負責研發技術,哪個國家是最大得益,可想而知。

*****

瘋子的手機無限上網 plan 會在 11月到期, 順便也取消,

最近電訊商也取消了無限上網 plan,

另一方改變收費計劃, 變相加價,

企業賺錢是無可厚非,但是鑽空子瘋子就不願置評,

反正不用,改變較便宜的 plan,

雖則上網速度慢了很多,無奈也要接受, 另一方面節省金錢,

財務自由要成功,需要控制個人無止境的慾望。

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長線投資要趁恐慌入市

我經常鼓勵長期投資,奇怪,股市大跌時,

沒有多少人問我甚麼股份值得長期投資,

往往是在股市大升時,才有朋友問有甚麼好股值得持有10年?

目前香港股市相對便宜,但也不是非常便宜,

非常便宜的機會不是天天出現,過去五年只出現兩次

一是金融海嘯,二是歐債危機

真正想長期投資的人,是應該趁這種人人認為是世界末日的時候才進場,

而不是在股價升了好多倍之後才長線投資,

任何股票上升好多倍後,如果我手上持有,會繼續持有,

如果沒有,我不會高追。

機會永遠存在,只要有耐性,一定會等下一次機會。

目前復蘇股,或稱周期股頗受市場追捧,不過周期股的投資概念是周期循環,

因此也不是長揸10年的股,該配合周期的循環買賣。

周期股在上升期股價可以升10倍,但下跌時股價可以跌90%


曾淵滄

2013年9月9日 星期一

中產的定義


中產 = 有樓 + 百萬資產 + 月入5

港人中產定義改變,由以往主要按職業晉身,變為只看「錢、錢、錢」,包括至少擁100萬元資產、逾400萬元自置物業,及月入5萬元以上;而1829歲青年最想做中產。

有學者認為中產定義較前物質化,歸咎樓價升令港人難安居,晉身中產也未能改善生活,令階級身份認同向下流,研究結果值得警惕。

究竟何謂中產?智經研究中心今年7月委託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以電話訪問1,00518歲以上市民對中產觀感,結果顯示受訪者認為晉身中產,首要有一定的資產,其次需有自置物業及高收入。

兩成受訪者指扣除物業後需擁100萬至200萬元資產方算中產;而28.5%認為物業價值400萬至600萬元,20.8%
覺得總月入需5萬至6萬元。

按此計算,晉身中產門檻,需至少有500萬元資產及5萬元收入,惟以往一般認為中產應從事管理或專業的工作,卻淪為次於有文化修養及關心社會時事的中產要求。另外,逾半數受訪者更認為,中產需有良好家庭背景及社會人脈,即父母高學歷、富裕,亦兼備可助升學或就業的人脈。

中大香港亞太研究所社會及政治發展研究中心聯席主任鄭宏泰指,主流認為中產需高薪高資產,同時亦涵蓋文化修養,較以往要求更高、更闊。他認為年輕人雖想晉身中產,但問題是由準中產至中產過程中,會有多大機會及進步空間。鄭指:「(大部分人認為)可透過教育水平提升經濟資本,但現實發現無空間時,就會不開心,令社會變得不穩定。」

以能否置業作指標問題大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認為,以置業作界定中產的指標極大問題。他指自認中產者人數由回歸時5成下降至3成,關鍵問題在於樓價貴。

他解釋本身大學畢業者有望晉身中產,卻仍難有安居之所,未能分享經濟成果,又不能對重要政策作決定,自然令階級身份認同向下流。鍾稱市民以物質條件量度中產重要因素,反映價值觀念走向極端,認為是由社會、政治的客觀環境壓力造成,形容實屬不幸,更指是港人心態上的沉淪。

來源: 經濟日報

*****

看了這篇報章後, 還是不明白什麼中產定義.

瘋子個人只有一個目標, 每月有 5000 或以上就財務自由了,

不是因為自己吃不到葡萄說是酸的, 管他什麼中產, 低產, 高產...

天下本無事, 庸人自擾之.

2013年9月4日 星期三

月投資3% 足夠退而不憂?

人口老化的先進國家,往往面對相似的退休保障問題:普遍人的儲蓄太少,亦不懂如何投資僅有的儲蓄。在先進經濟體系,平均60%以上的老人收入都是來自公共資源。有指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的資金只夠運作至2033年,屆時將對納稅人帶來更大負擔。許多歐洲國家的退休金亦是由現時的納稅人支持。在德國,退休福利就佔了國內生產總值相當大的份額,預計到2050年將增加至10%以上。為了長遠的財政健康和退休保障,各國不時提出改革退休計劃。

美國加州最近為此提出一個新計劃,倡議所有有5名以上僱員而且未有參與401(k)計劃(美國退休福利計劃,屬自願性質)的公司僱主都要把僱員其中薪金的3%撥入個人退休金儲蓄戶口,由州政府保證3%的回報,資產要累積直至65歲退休才能提取。所有戶口會集中由一家新成立的機構進行管理。計劃建議當市民退休後,應把部分積蓄買入年金。即你在退休時向保險公司繳付一筆錢,然後由保險公司分期發放定額「生活費」給你直至死亡。

利率影響年金價格
提出計劃的議員指,這強制儲蓄項目主要針對未受大企業制度保障,也沒有能力諮詢退休顧問的人。為使計劃有充分資金順利運行40年,政府只可保證3%的名義回報。顯然,沒有人能以3%儲蓄、3%回報的積蓄就使退休生活無憂。因此議員強調,市民該視這計劃為社會福利的補充。

鼓勵儲蓄是好事,但如果同時希望保障退休後有穩定收入,購買年金的作用也許不大。首先,保險公司一般會按現時的利率為年金定價。所謂年金就是每年給出固定收入的計劃,我們以在未來20年每年給1元這個例子來說明年金和利率的關係:

如果利率愈高,今天便不需要投資那麼多錢就可以在20年後給出1元。相反,如果利息是0,20年後要有1元,因為沒有增值,今天就必須投資1元。所以利率愈高,年金現價就愈低。在利率推算下,20年每年1元的年金價格。九十年代利率高企時,只要10元到12元就可以買到了,但是最近幾年利率很低,所以價格就趨近20元的16、17元。
因為購買年金的價格波幅很大,所以要多少錢才能買到2 0 年的年金,確保收入是一個不容易估算的事情。保證回報確保資產價值不會下跌,亦能讓市民準確預測退休時可拿到多少資產,減少未來的不穩定性。但在計劃退休時,除了留意資產回報外,通脹、年金轉換、活得比預期壽命長,也是需要留意的風險。如果把退休金買入年金,市民實際所得的收入可有30%以上的差別。3%保證回報,根本不足以對這些風險。

年金不能滿足生活
這個3%儲蓄、3%保證回報的計劃到底對一個工作40年的打工仔有多少幫助?有經濟專欄作家就以兩個典型美國例子運算過。假設A是在職場上有一定競爭力的人,大學畢業時拿年薪約2.5萬美元(約19.5萬港元),40年後退休時大概正賺取年薪約7.5萬美元(約58.5萬港元)。B是低技術工人,初入職是的年薪約為1.65萬美元(約12.87萬港元),工作40年後年薪約為3.8萬美元(約29.64萬港元)。我們將二人的人生過程簡化,假設他們的加薪走勢平穩,而初入職場時的加薪幅度較大,40年來沒試過失業,沒試過大病,沒因為任何理由停薪留職。在如此難得的美滿人生下,他們的儲蓄戶口應已累積了可能範圍內最多的財產。將此買入年金,每月可得多少收入?

根據年金算機,在肯定儲蓄有3%的情況下,A可每月獲得500美元(約3,900港元),B可每月獲300美元(約2,340港元)。如果視這為社會福利的補充,這金額尚可接受,卻肯定無法與收入比擬。而且,上述的計算是假設了那3%保證為真實回報率,如果按2%通脹目標調整後,儲蓄回報只有1%的話,A每月僅可獲得375美元(約2,925港元),B更只可獲得210美元(約1,638港元)。

投資指數回報更好
固定每月收取210美元當然比甚麼都沒有要好,但這不是免費的。參與計劃的人要由現在到退休期間每年放棄3%的工資。這計劃最好的特性,也許不是那3%的保證回報,而是強制性儲蓄。事實上,如果打工仔願意每月扣起3%工資買入指數,除稅及調整通脹後的回報大概會更好。

固定福利的退休計劃曾經很受歡迎,但因要保證回報,實行上非常昂貴,普及程度逐漸下滑,並由固定供款計劃取代。另外,如果你想退休後過着一定質素的生活,你必須儲蓄遠比3%多的錢。別忘了上文的計算還是假設二人工作及儲蓄了整整40年的,然而在現實中,失業、生病、照顧小孩、參與工作假期計劃等而暫時停止工作都是非常普通的事情。遇上工作缺口或收入不穩定的時,人們亦很自然會暫停或延期儲蓄。
不少國家成立了強制性的私人退休金帳戶,卻沒考慮到人們退休時該如何處理這筆資金。譬如在澳洲,當時的退休計劃一樣有強制儲蓄的效果,只是很多澳洲人一退休就急不及待花掉所有積蓄而已。

澳洲變相鼓勵買房
澳洲有一個需入息審查的國家退休金計劃,亦有一個強制性的私人退休金保證計劃。於私人計劃下,所有在職人士必須將部分收入存入退休金戶口作為儲蓄。計劃在20年前成立時,固定儲蓄率為薪金的3%,至今提高至9%,未來會增加至12%,員工可自願額外供款。對於低收入或工作年期短暫的人,私人帳戶肯定無法滿足退休需要,但只要通過資產及收入審查,這批人還是可獲公共退休金的資助。主要房屋的價值不會計入資產,但如汽車、遊艇和古董等耐用品則會。有資格獲得公共退休金的人,一般同時有權享有醫藥及其他福利。

澳洲的國家退休計劃財務狀況良好,儲蓄率亦非常健康。預計到2040年,老人開支佔國內生產總值僅為4%。比歐洲便宜得多。澳洲的退休計劃似乎很不錯,但當中一些特性值得留意。資產審查會產生超高的邊際稅率,譬如在澳洲,額外的1,000美元銀行儲蓄可以讓你失掉國家退休金、醫藥及其他福利。這間接鼓勵當地人把錢放在如別墅、藝術品或珠寶等不會產生利息的資產上。

此外,只要達到退休年齡,人們就可以一次過全數提取私人退休金戶口的資金,想怎花便怎花,或者當禮物送給子女也可(雖然存在每年送禮限額)。如果你所擁有的資產僅比接受國家福利的上限高了一點點,你絕對有理由花掉這筆儲蓄然後申請國家退休金。

住房不納入資產審查範圍,亦變相鼓勵人們把錢投入樓市。這也許解釋了為甚麼今日50多歲的澳洲人比以往任何時候的同齡人口持有更多房債。由2002年至2010年之間,澳洲的嬰兒潮世代的房債水平增加了45%。當然,債務攀升的原因也可能是房價大幅上升以及寬鬆的信貸環境,但債務也可以是讓人留住財富同時獲得退休金福利的辦法。許多澳洲人不介意承擔大額房貸,是因為早就打算以私人退休金戶口的金錢還債,花光戶口的錢,就申請公共退休福利好了。所以這種福利政策應該也延續不了很久。香港人口老化嚴重,在倡議全民退休保障和福利計劃的時候,必須把這些問題都考慮清楚。

撰文:王澤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