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自由跟你是否年輕或有多少錢無關。
如果你能從本職工作以外的途徑賺到足夠你日常開銷的錢,你就已經財務自由了。
我們之所以提出“財務自由”是把它作為投資理財的一個終極目標。
一個人投資理財為的什麼?在商業社會裏,財務條件是對人身自由的最大約束條件,這種約束就像地球引力,任何人都無法擺脫這種引力。追求財務自由的目標就是將這種財務的“約束力”降到最低,尋求個人身心的最大自由。
一個人要做巴菲特幾乎不可能,但達至財務自由還是可能的。我們對財務自由的標準其實並不高,概括有幾條:
1.不必為錢而工作
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為了“討生活——make living”,即為個人或家庭,為供房供車,為維持一個體面的“成功人士”的生活而工作。工作一旦停止,則“體面生活”會變得“不體面”。所以大多數人都在為“錢”而工作,儘管有時老闆臉色難看也只能忍氣吞聲。
如果,你可以不必為錢而工作,而是為興趣而工作,那你有倖在通往“財務自由”的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我們認為“為興趣而工作(work for fun)”是邁向財務自由的第一步。很多通過創業而成功的企業家,最初就是從“做感興趣的事”開始的。比爾.蓋茨,楊致遠當初的創業都是從興趣開始的。最初他們也不知道會獲得這麼大的一筆財富,金錢和財富只是他們為興趣工作的一個意外收穫。
即使專業作投資的巴菲特也不是直接沖著“錢”去的,他的興趣在“價值發現”。正因為巴菲特的興趣專注於“發現好的公司,並買下”,所以他可以幾十年如一日地重複閱讀枯燥的數位和報表,而很少關注股價。
我們很多人投資就是直接沖著“錢”去的,什麼商業模式和價值分析並不是興趣所在,他們興趣的焦點在“股價=錢”,一個漲停板讓他們High,一個跌停板又讓他們down。他們完全被哪個代表“錢”的價格曲線所控制,即使作投資他們也是“為了錢而工作(work for money)”。但最終的結果你會發現他們離“錢”越來越遠。
2.保持財產性收入的淨現金流入
除了工資收入外,財產性收入是達至財務自由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即保證不工作的時候也有淨現金流入。
財產性收入可以來自:房租;股票紅利;債券利息。財產性收入中一個重要概念是:淨現金流入。
有的人可能擁有不少物業,但每個月下來收入的租金還不夠覆蓋銀行的按揭供款,現金流是負數。像這樣的資產在財務負債表上是一個“債務(liability)",而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資產(asset)"。作為一個企業的股東也是一樣,如果每年從這個企業分不到紅利,而只是不斷地追加投資,那這份股權也很可能是一個“liability”。
很多民營企業家正是將“企業和家”,“資產和負債”混為一談,把公司的財務和家庭的財務理到一塊,誤把“債務”當“資產”。如果公司財務一旦出問題,個人和家庭也都被一鍋端了。保持財產性收入的淨現金流入,其實是投資理財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當一項資產不能給你帶來“淨現金流”的時候,它很可能就是一個“債務(liability)”。這是一個知易行難的理財命題。
3.保有一定量的淨資產
如果要給“財務自由”一個定量的概念,即淨資產(net wealth)。如大家經常提到的一個資產管理人常用的概念:高淨資產投資者(High Net Wealth Investors/HNWIs),即:總資產-總負債≥100萬美金。這是現在的水準,如果你的目標是定在20年後,考慮到通脹的因素(年均2%),這一定量標準應該是:一線城市446萬;二三線297萬;小城鎮149萬。
4.保有一個平常和自由的心
一個人要有多少資產,才能達至心靈的自由?這實在是個因人而異的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一個真正的“財務自由人”應該是,一個既有錢,又有閑,和保持了一個平常自由心的人。錢不一定能使人自由;但沒錢,一定不自由。若要達至財務自由,既要身往之;還要心往之。
財務自由的最高造化:
你不必為衣食的節儉而感到羞愧,因為你不需要用大腹便便來證明你的富有;你不必炫耀你的財富而得到尊重,因為你的人格已顯光輝;你的財富只為:讓你所愛的人和愛你的人過上舒適(不是奢華)和有尊嚴的生活。
這樣,財富才能使你達至真正的心靈自由。這也許才是財務自由的真諦。
如果你能從本職工作以外的途徑賺到足夠你日常開銷的錢,你就已經財務自由了。
我們之所以提出“財務自由”是把它作為投資理財的一個終極目標。
一個人投資理財為的什麼?在商業社會裏,財務條件是對人身自由的最大約束條件,這種約束就像地球引力,任何人都無法擺脫這種引力。追求財務自由的目標就是將這種財務的“約束力”降到最低,尋求個人身心的最大自由。
一個人要做巴菲特幾乎不可能,但達至財務自由還是可能的。我們對財務自由的標準其實並不高,概括有幾條:
1.不必為錢而工作
大部分人的工作都是為了“討生活——make living”,即為個人或家庭,為供房供車,為維持一個體面的“成功人士”的生活而工作。工作一旦停止,則“體面生活”會變得“不體面”。所以大多數人都在為“錢”而工作,儘管有時老闆臉色難看也只能忍氣吞聲。
如果,你可以不必為錢而工作,而是為興趣而工作,那你有倖在通往“財務自由”的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我們認為“為興趣而工作(work for fun)”是邁向財務自由的第一步。很多通過創業而成功的企業家,最初就是從“做感興趣的事”開始的。比爾.蓋茨,楊致遠當初的創業都是從興趣開始的。最初他們也不知道會獲得這麼大的一筆財富,金錢和財富只是他們為興趣工作的一個意外收穫。
即使專業作投資的巴菲特也不是直接沖著“錢”去的,他的興趣在“價值發現”。正因為巴菲特的興趣專注於“發現好的公司,並買下”,所以他可以幾十年如一日地重複閱讀枯燥的數位和報表,而很少關注股價。
我們很多人投資就是直接沖著“錢”去的,什麼商業模式和價值分析並不是興趣所在,他們興趣的焦點在“股價=錢”,一個漲停板讓他們High,一個跌停板又讓他們down。他們完全被哪個代表“錢”的價格曲線所控制,即使作投資他們也是“為了錢而工作(work for money)”。但最終的結果你會發現他們離“錢”越來越遠。
2.保持財產性收入的淨現金流入
除了工資收入外,財產性收入是達至財務自由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即保證不工作的時候也有淨現金流入。
財產性收入可以來自:房租;股票紅利;債券利息。財產性收入中一個重要概念是:淨現金流入。
有的人可能擁有不少物業,但每個月下來收入的租金還不夠覆蓋銀行的按揭供款,現金流是負數。像這樣的資產在財務負債表上是一個“債務(liability)",而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資產(asset)"。作為一個企業的股東也是一樣,如果每年從這個企業分不到紅利,而只是不斷地追加投資,那這份股權也很可能是一個“liability”。
很多民營企業家正是將“企業和家”,“資產和負債”混為一談,把公司的財務和家庭的財務理到一塊,誤把“債務”當“資產”。如果公司財務一旦出問題,個人和家庭也都被一鍋端了。保持財產性收入的淨現金流入,其實是投資理財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當一項資產不能給你帶來“淨現金流”的時候,它很可能就是一個“債務(liability)”。這是一個知易行難的理財命題。
3.保有一定量的淨資產
如果要給“財務自由”一個定量的概念,即淨資產(net wealth)。如大家經常提到的一個資產管理人常用的概念:高淨資產投資者(High Net Wealth Investors/HNWIs),即:總資產-總負債≥100萬美金。這是現在的水準,如果你的目標是定在20年後,考慮到通脹的因素(年均2%),這一定量標準應該是:一線城市446萬;二三線297萬;小城鎮149萬。
4.保有一個平常和自由的心
一個人要有多少資產,才能達至心靈的自由?這實在是個因人而異的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一個真正的“財務自由人”應該是,一個既有錢,又有閑,和保持了一個平常自由心的人。錢不一定能使人自由;但沒錢,一定不自由。若要達至財務自由,既要身往之;還要心往之。
財務自由的最高造化:
你不必為衣食的節儉而感到羞愧,因為你不需要用大腹便便來證明你的富有;你不必炫耀你的財富而得到尊重,因為你的人格已顯光輝;你的財富只為:讓你所愛的人和愛你的人過上舒適(不是奢華)和有尊嚴的生活。
這樣,財富才能使你達至真正的心靈自由。這也許才是財務自由的真諦。
*****
感謝小豬分享文章, 再一次鞏固自己的財務自由信念.
知易行難, 當中有好多功夫, 加油!
回覆刪除成功的人畢竟是少數,明白的人多,懂得用方法及肯用耐性堅持絕無僅有。
刪除最後幾句是整篇文章之精華!
回覆刪除最後的結尾的確是寫得很好。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