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Blog主都談過財務自由,大多以賺夠幾多幾多錢作為最後的目標。
巴黎之前談過很多人都不明白"銀紙"是什麼,今日我嘗試把兩者拉上關系,令Blog友有一個對財務自由的看法。
所謂財務自由,簡單說就是在以後日子,凡是要用錢的支出,你都不用憂心,想用就用,非常自由。
如果你現在月入十萬九千七,要買一架幾億元的私人飛機,你肯定無法自由。
因此一般人、或合理的想法的財務自由,應該是盡早可以退休,退休後的生活能有退休前的水平。
這就容易計算,假定三數十年後人均平均壽命為85歲,閣下今年是35歲,每月支出為入息一半,那麼餘下的50年生命,你就要做多25年,並儲下入息的另一半,在60歲之後的25年使用。學船頭呎在"秋天的童話"中的一句說話,死前正好用完自已所有的錢,就無蝕底了。
這是死數,有一些人認為因為工作的時候出出入入多、應酬多,退休後這類支出很少,因此儲蓄現在的入息30%便足夠了。
中國人說"積殼防飢"是非常有深意的一包話,為什麼他不說"積錢防飢"、"積金防飢"呢?
我很久前已經知道如何能財務自由,就是只要我把自已所有的多餘錢買下糧食、買入未來租金(供樓),2、3十年後我的糧食假如不變壞,我有屋住,有飯食,可能衣著仍是十年前的老土貨式,我已經解決了衣食住了,當然可以的話我還想儲些用於行的燃油。
不過我發現,衣食住行貨物的價格,都是很穩定地佔一個人的入息某個平均數,因此我認為,即使我只儲一二種必須的貨物,我仍是可以透過交換而獲得另外沒有的必須貨品,我不會在交換的過程有損失。
Blog友一定話我想法天馬行空。是嗎?難道儲錢較我的儲衣食住行貨物的想法更合理嗎?
早一輪,有幾個山窮水盡從大陸回港的港翁,想當年,500元港弊可以換560元人民弊,2-3百元租金有一千呎住,2-3百元可以每月有酒有肉,在大陸, 每年頂多1萬元,你就有安定生活,這些港翁,有三幾十萬的"銀紙",死數來說,足夠他們財務自由三十年。
可惜的是他們不明白"銀紙"和"貨物"的分別,積錢是不能令你自由,積殼才能夠,因此一千萬、一億元的銀紙不會令你財務自由,你持有的是環球組合能夠和衣食住行的貨物限額交換的才能夠!
是的,我是以貨物而非"銀紙"去鎖定自已的財富。
有一些心地善良的人,日日叫閣下買入股票後鎖入保險箱,又叫你月入買股法,就是 希望你地以股票Lock未來的衣食住行,如果你能儲你的入息的30%,買入一些有信譽的、大約或低於是過去七年的平均價(以P/E計算)的股票,你就不用 太多憂慮了,只要專心、勤力地做好自已的每天工作,一直一去,退休那天,你一定可以財務自由,我還未死的話,記得多謝我!
巴黎
*****
巴黎兄,本人對於財務自由的了解,在退休到距離你進入天國的日子裡,必須有同工作時同樣的生活質量,是為達到財務自由,另外不是賺到很多錢就達到財務自由,人要有知足的心,否則不會達到目標。
我認為財務自由的理想是每個人都有個<黃金聖杯> 聖杯跟据每個人需要可大可小,我制造緊它(需然它很小,但我很滿足)
同意費高講的<人多數不享受自己的工作> 我都是這類人,相信香港大多數人都是,所以要達到財務自由,只有自由左,才可以追求理想。
小弟認為太多人對"財務自由"有所誤解。
其實到老有五十萬或一百萬,只根據自己積儲而訂下合適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感到很"自由"。當然,年青人當然要為將來較舒適的生活方式而打拼。
可惜,如網友脫苦海先生之前所言,很多"偽中產"人無視自己的能力,追求自己沒能力達到的生活,實在可悲。
另外,將 " 財務自由" 與 "提早退休" 劃上等號亦是一大錯誤。有這樣想法的人多數不享受自己的工作,亦不會從平日生活中追求其他理想。
退休後,這種人再次追求往日的目標時,卻發現自己的健康及 財力不能付擔,最後鬱鬱寡歡地渡過餘生。相反,如果人們可以像巴菲特一樣,可將自己工作視為生活的一部份,他們何來日日盼望退休的日子?
原來,"財務自由" 其實是從生活態度中衍生出來的命題,"只在乎主觀的心,不在乎客觀的事" 。
人年紀愈大,就會發覺生命中最值得珍惜的不是你擁有多少財富,而是你怎樣建立自己財富的歷程, 在我朋輩之中,有人一出世已經是二世祖註定發達, 有人娶個金礦做老婆又可以即時發達, 有人唔覺意中六合彩變成爆發戶,唔覺意又俾政府收地賠錢,變成「土豪」。
不過同呢班友仔傾偈講嘢都係我最大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